首页
第06版:评论

奏响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交响曲

李 言

城市,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而老街便是这部长卷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篇章。在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让老街重焕新生,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7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全新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斑驳的砖石、古典的穹顶与绿树成荫的笔直大道,从此不再只是行人眼中匆匆扫过的城市背景,而成为人们可以亲身体验的历史空间。全长1445米的历史老街,通过“修旧如旧”的修缮方式,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引入咖啡馆、美术馆、口袋公园等现代业态。这种历史建筑与现代业态的融合,不仅为穿行其间的路人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冷资源”转化成“热经济”提供了生动范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并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历史文化“可触可感”的需求愈发强烈。曾经,新民大街的历史建筑或因保护需要闭门谢客,或因功能局限与公众疏离,成为“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通过合理修缮、功能转换,它们从“被保护的对象”转变为“可触摸的历史”,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体验的期待。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支撑。长春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亟须挖掘历史底蕴以塑造独特城市气质。新民大街的开放,正是以文化力量赋能城市更新,避免了陷入“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境。

让历史老街持续焕发生机,不仅要擦亮“面子”,更要做实“里子”。老街的“里子”,是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市井的烟火气息,更是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近些年,从北京杨梅竹斜街到上海石库门,从苏州平江路到成都宽窄巷子,越来越多的老街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新生。上海石库门街区引入社区博物馆、共享厨房,让“原住民”与“新居民”共享生活品质;成都宽窄巷子在改造中保留川剧茶馆、传统作坊,同时引入文创市集、独立书店,让老街成为新老成都人共享的文化空间。反观某些地区,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原住民”被“新商户”取代,老街沦为标准化旅游商品集散地,同一副面孔的街面、售卖同样款式的小商品,游客感受不到丝毫的新鲜,更谈不上参与和融入。事实证明,只有让老街成为本地人愿意生活、外地游客向往体验的真实空间,才能实现“活化保护”。对长春新民大街历史街区而言,做实“里子”,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人文涵养内在活力,通过“留形、留神、留人”的更新逻辑,让老街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关键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长春新民大街的焕新,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样本。但如何让这种“交融”持续深化,仍是城市建设的一道必答题。一方面,需要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尺度,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内核;另一方面,应该推动公众参与,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此外,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历史建筑的多元化用途,着力抓好历史建筑运营管理和消费场景打造,让文化传承更具可持续性。惟其如此,才能让历史建筑不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而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