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评论

家政服务拓宽城乡要素流动通道

王志高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推出就业支持、技能提升等14项举措,为农村劳动力铺就“稳就业、促增收、助振兴”的新路径。这不是简单的“找工作”,而是以家政服务为切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过去一提乡村振兴,人们总盯着种粮、建厂、搞旅游。但现实是,很多农村青壮年并非不愿意留在家乡,而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种地收入有限,办厂缺技术资金,开农家乐又担心没客流。家政服务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片“需求空白”。它不像传统农业受季节限制,也不像制造业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更不像服务业需要复杂的技术门槛。擦桌子、带孩子、照顾老人,这些看似普通的“软技能”,实则是城镇家庭的刚需。目前,我国家政服务行业规模已超1.1万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1.3万亿元,从业人数已超过3000万,城镇家庭需求每年增长超15%。农村劳动力通过短期培训能快速上岗,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

《方案》的巧妙之处,在于把“小生意”做成了“大文章”。它不仅鼓励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做家政,更支持“留下来”创事业:推动家政进社区,延伸服务半径至城乡结合部;开展“工会帮就业行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住房、教育等配套保障,让进城服务员不再是“临时工”;为高校毕业生、妇女等群体量身定制创业支持,税费减免、技能升级、职业荣誉……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既解决“能不能找到活”的现实问题,也回应“干得好、留得住”的长远诉求。

《方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家政兴农正在重塑乡村的价值坐标。过去,农村常被贴上“落后”“封闭”的标签,而家政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天然带有“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属性。当农村妇女通过培训成为“星级月嫂”,当返乡青年凭借经验开起社区家政公司,当“家政能手”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新偶像,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从业者的收入,更重塑了他们的职业尊严和社会认同。更重要的是,家政服务的“软连接”,正在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硬通道”——城市的养老需求对接乡村的劳动力供给,城市的消费标准反哺乡村的服务升级,乡村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种双向互动,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当然,政策落地还需“最后一公里”的功夫。如何避免培训流于形式?怎样防止“黑中介”坑害务工者?如何让家政服务标准在城乡之间无缝衔接?这些都需要基层干部多跑腿、多调研,把政策细化成可操作的“施工图”。让农村劳动力真正从家政服务中受益,才是检验《方案》成效的硬标准。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持证上岗有尊严”,从“候鸟式打工”到“家门口就业”,家政兴农不仅是一项就业工程,更是一场关于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家政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乡村振兴的底气会更足,城乡融合的图景会更美。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