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评论

为“数字童年”撑好保护伞

丁慎毅

国家网信办等9部门日前起草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被网友称为“34条细则”的《办法》,不是简单的禁令集合,而是一份精准的“网络除霾地图”,构建起覆盖“行为诱导—价值塑造—形象保护—隐私安全—沉迷防范”的多维度防护体系,其精细程度折射出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深层关切。

从“文身炫耀”到“代写作弊”“饭圈乱象”,12个“不良行为诱导”条款精准划出行为红线;“暴力隐喻”“低俗谐音”等8条“价值观影响”禁令,直指精神世界的“隐形污染”;“摆拍演绎不良剧情”“恶搞打造争议人设”等8条“形象滥用”规范,为未成年人筑起“形象保护墙”;3个“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与3条“沉迷诱导”禁令,分别筑牢隐私防线与时间管理的屏障。

“34条细则”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创新,既回应了“青少年模式”下存在的“漏网之鱼”,也破解了“黑话烂梗”这类“软性伤害”的监管难题。正如网友所言:“以前只知道‘不良信息’要管,现在才明白‘不良影响’更要防。”这种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正是未成年人保护从“被动防御”迈向“主动护航”的关键一步。

《办法》的落地,需要“九龙治水”形成制度合力,更需要“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当好“转换器”,成为守门人兼导航仪。游戏平台可开发“防沉迷语言过滤器”,不仅能识别“代练”“充值”等诱导词,还能自动推送“时间管理小贴士”;短视频平台不妨试点“典故梗激励计划”,鼓励用户使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等经典诗句创作内容,用“山光悦鸟性”替代“绝绝子”的文案;社交软件可推出“青少年内容共创计划”,鼓励未成年人用绘画、手账等形式替代低俗表达,让正向内容成为“社交货币”。如此转换,就让“疏”有了具体的抓手。

学校要做“转换站”,成为“价值灯塔”。比如开设“网络素养课”,让学生对比“绝绝子”与“妙不可言”,讨论“栓Q”与“感谢”的情感差异。老师带领学生用“飞花令”比拼诗词,用“故事接龙”创作正能量短文。当“大江东去”的豪迈与“春风得意”的畅快成为校园流行语,网络热梗的吸引力自然减弱,学生反而在思辨中自然生发出对经典语句的认同。

家庭要做“转换点”,成为“情感港湾”。家长不妨准备一本“亲子解码本”,记录孩子每周使用的网络用语,定期一起查出处、辨优劣,将“破译密码”变成“文化探秘”,让亲子沟通成为价值观引导的契机。当孩子说出“小生一砸无敌嘎啦”,家长若能笑着回应“这让我想起‘初生牛犊不怕虎’”,亲子对话便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

守护好数字童年,既要挥动监管的“手术刀”切除网络毒瘤,更要用文化的“活水”浇灌精神土壤。当“堵”的硬规则与“疏”的软实力相互加持,每个孩子才能既避开网络阴霾,又拥抱数字时代的星辰大海——这才是清朗网络空间的深层意义:不是给童年筑起高墙,而是为成长打开更宽敞的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