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为吉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强调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方向转型,急需培养一批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涉农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开展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满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新,正在驱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智慧化阶段迈进,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实践化的特点。传统农科人才主要聚焦于农业生产技术,而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的是能够将现代科技、经营管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知识融合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构建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至关重要。涉农院校应积极打破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与艺术创意等学科界限,对学科结构进行战略重组,形成“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价值引领”的立体化培养生态,让传统学科的深厚积淀与新兴技术的创新活力发生“化学反应”,让更多兼具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新农科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构建精细化课程体系,夯实人才培养根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面向智慧农业、农业元宇宙等未来农业的颠覆性变革,涉农高校必须紧扣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突破传统“农科+”的物理叠加做法,构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的精细化课程体系。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构建“跨域双导师制”,依托项目式学习框架,围绕典型农情场景开发教学矩阵。通过系统整合生态学、农机智能系统、多源遥感解析、乡土空间营造、农业价值链分析等知识单元,推动其进行交错串联,形成多维耦合的认知网格,实现学科知识的场景化迁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前沿知识。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涉农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维协同育人场景。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突出跨学科与过程体验的项目式学习,建立集农民、农企、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群体协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基于真实农业问题,通过运用虚拟仿真平台、与企业共建“农业创新孵化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构建“田间—实验室—企业—社区”多维联动的沉浸式场景,形成“问题发现—螺旋优化—价值转化”的能力培养体系,推动学生从传统实习中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介入产业创新链的参与者,帮其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科技为本、人文为要”的育人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者。新农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懂技术、会经营,更要爱农村、爱农民,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要积极构建“专业+人文”双元育人模式。一方面,要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驱动作用。如通过智能温室设计、农产品溯源系统研发等跨专业课程培养“知农”技能,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熏陶,通过乡村美育、农业伦理分析等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农民的真实需求,培养其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让他们既懂技术,又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做到“知农、爱农、为农”。
健全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打破学校、院系壁垒,构建“组织创新—资源整合—质量保障”的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性。在组织创新方面,应探索组建跨专业委员会,实施双导师制,通过举办沙龙等形式推动跨专业交流;在资源整合方面,应着力打造校际虚拟教研室,共享各类教学资源,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技术支持;在质量保障方面,积极建立“学科综合贡献度”指数,包括运用现代智能技术研判学生产出成果的学科交叉程度,借助第三方评价考核机构考查学生毕业后解决农业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能创新会实践的新农科人才提供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