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经济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积极适应数字化潮流,以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努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在产业升级、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中实现“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回顾吉林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其中既有“一汽”“吉化”等大型国企引领支撑下的辉煌往昔,也经历过活力欠缺的艰难阵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吉林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紧抓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期,明了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选修课”,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修课”,应全力拥抱数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提质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根基。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还能促进数据流通再利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近年来,吉林积极更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制定出台的《吉林省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提出,将重点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示范项目1000个,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50家,建成2家“灯塔工厂”、12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具体实践中,吉林通过构建“双千兆”网络、布局算力中心、搭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示范场景等举措,为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应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杠杆效应和支撑作用,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释放更大效能。
促进数字化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民营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路径。这一过程中,数字化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是实现创新协同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加速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等意义重大。近年来,吉林积极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建成一批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园区,人工智能、光电信息、大数据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得到有效发展,创新要素持续向民营经济领域集聚融合,为其发展跃迁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经济全面融合,加速数字化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推动创新模式、发展模式变革升级,助推民营企业不断突破线性增长边界,进而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完善政策保障,为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吉林密集出台《“数字吉林”建设规划》《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起“1+N”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科学制定出台旨在鼓励民营企业应用数智技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空间和条件。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大写意”转向实操落地的“工笔画”,深度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在算力网络布局上抢占发展先机;聚焦“六新产业”发展,打造具有鲜明吉林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持续推进职能转变,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制度环境。尤其要关注民营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转型焦虑”,通过建设普惠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数字贷”金融产品、实施“数字伙伴”计划等举措,让创新活力在民营经济领域充分涌流,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精美画卷中书写浓墨重彩的吉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