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用文艺的力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金艺花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民族复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用文艺的力量持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深刻记录着时代变迁,真实反映着社会风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时代进步的见证,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既可以滋养心灵,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文艺事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面向未来,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坚守文艺的人民性。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总前提和“总开关”。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更是时代的深邃命题。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倾听人民的声音和诉求,从祖国、时代的蓬勃发展中捕捉灵感、发掘主题、获得力量,努力创作更多反映人民心声、贴近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

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之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文艺的活力和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尝试新的题材、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手法,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用精彩的造型、美妙的音符、流畅的线条、斑斓的光影,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精妙的形式、丰盈的内涵传递中国价值理念和民族时代精神,持续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不断增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及核心竞争力。

营造繁荣发展文艺的良好环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艺资源和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改进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作品传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健全机制,把“送”文艺和“种”文艺结合起来,增强基层的文艺“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强对文艺产业的扶持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作家艺术家积极性,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向弘扬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文艺创作倾斜,为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