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之于工作,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思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成效的好坏。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唯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本质,在千头万绪的任务中找到关键。思考之道,当循“上下”“正反”“大小”三重境界,循序渐进,方能与日俱升。
“上下贯通”是第一种思考力。上级精神如“天”,基层实际似“地”,“天地”之间需要党员干部架设理解的桥梁。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正是对“上下”结合的深刻诠释。执行政策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吃透上级精神实质基础上,深入基层摸清实情,找到政策要求与群众期待的最佳结合点。当出现政策与实际不完全符合的特殊情况时,既不能机械执行贻误工作,也不能擅自变通违背原则,而应当实事求是地收集情况、分析研判,及时向上反映、向下解释,在动态调整中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如此上下求索,方能将工作做到位、做到群众心间。
“正反相成”是第二种思考力。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个问题同样具有多维角度。宋代大儒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从不同角度探究事物本质。面对复杂问题,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预判潜在风险;既要考虑当前效果,也要思量长远影响;既要听取赞同声音,也要重视反对意见。如同古代铸剑师反复锻打才能炼出好钢,思考也需经过正反两面的反复锤炼才能接近真理。当正面突破困难时,不妨尝试“反弹琵琶”,从问题的反面寻找突破口;当一种思路遇到瓶颈时,可以调转方向,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反相济的思考方式,能使决策更加周全,方案更加稳妥。
“大小兼顾”是第三种思考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道出了处理“大小”关系的要义。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多数与少数,这些“大”与“小”的矛盾统一体,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格局与智慧。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但也不可忽视“小”中见“大”的辩证法。一方面要善于“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胸怀“国之大者”;另一方面也要懂得“蹲在田间地头找办法”,心系民之细者。有时解决一个群众的小诉求,可能化解影响稳定的大隐患;完善一项小制度,或许能推动工作大提升。大小之间,取舍有度,方显思考的成熟与老练。
思考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需持续修炼、久久为功。从上下贯通到正反相成,再到大小兼顾,构成了党员干部思考力培养的阶梯路径。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唯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才能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明澈。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考的三重境界中不断精进,以思维的深度拓展工作的广度,用思考的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