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着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作用,持续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文立心、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体,是有容乃大、紧密团结、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几千年中华文明连绵延亘,造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是儒家“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是法家“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都已深深刻入中华民族骨血中,成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讲究“互相砥砺而日新”,相融相通的文化自觉、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这些思想内涵、理想追求及中华民族极富包容性的文化气质,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茶马古道的互通有无,大运河连通四方的交流合作等各民族间互动交融而不断传播传承,让各民族在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不仅促进了中华版图的日益壮大,还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兴盛,为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和实践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新时代,必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激扬起各族人民的共有记忆,持续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动文化传承,延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脉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等提倡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包容万物的思想价值取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支撑。传承好其中的思想精髓,能够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未来,应利用多种形式对其加以传承和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比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和线上展览使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把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联姻”,让传统文化在更广泛领域传播;春节庙会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保留文化内核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成为各族群众共享共庆的文化盛宴。应强化创新思维,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传承,为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大助力。
深化文化润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因地制宜推进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互动,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新疆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学语言、共庆传统节日;云南打造“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地方少数民族非遗技能项目,吸引大批游客,促进当地发展。新时期要梳理好、研究好、运用好传统文化宝库中涉及的德行规范和品行准绳,比如“仁爱”“诚信”“礼义”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涵和内容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之中,在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让崇尚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引领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协同发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共同体建设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教育部门要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学科及课程建设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家国情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作为重要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反映中华文化精髓、贴近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坚决抵制一切抹黑中国形象、妄图瓦解中华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关系的各种错误言行。只有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好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全体中华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