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希望他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有力鞭策,也是对文艺创作事业的科学指引,对于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义重大。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工作者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培育道德风尚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才华是铸就一名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必要条件。“德”与“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德”在艺前,是支撑艺术创作和文艺作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灵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同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场,践行文化使命,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用精品佳作彰显中国精神、赓续千年文脉,在推动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文化篇章。
以强烈的使命感开展文艺创作,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崇德尚艺就要遵从和坚守人民立场。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文艺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的原则,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到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与国家建设并肩同行,文艺始终扎根民族历史、贴近人民生活、反映社会变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与归宿。人民的奋斗与情感是最丰富、最深刻、最动人的创作素材,只有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拥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更加鲜明地树立为人民创作的导向,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把信仰融入艺术、把情怀注入作品、把责任落于行动,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在作品中体现人民立场、回应时代呼声、凝聚社会共识。
以强烈的责任感开展文艺创作,不断彰显个人和作品的价值追求。崇德尚艺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根与魂,关系着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作品高度与厚度。“德”是方向、根基,体现着艺术家的品格修养与作品价值追求,“艺”体现在表达方式的探索、表现技法的磨砺,是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统一体。有德者艺不偏,艺精者德自显。只有坚持德艺双馨,文艺创作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面对流量至上、功利倾向等不良现象,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要在崇德中铸魂、在尚艺中立身,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旗帜鲜明地履行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坚决抵制违法失德等不良现象,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用高尚的人格修为、“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开展文艺创作,把正能量传起来,把主旋律弘扬起来。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开展文艺创作,更好地引领时代潮流。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创作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尤其是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播逻辑不断演进、审美方式日益多元,文艺创作既面临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不能止步于传统表达,更不能依赖惯性传播,应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推动内容创新、创作手段更新,在艺术理想中拓展表达空间。顺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遵循文艺生产规律,主动适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发展潮流,推动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齐头并进,拓展表现维度,增强传播效果,使作品更好地触达人民、服务社会、引领审美。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升自我,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储备、艺术创作训练和新技术融合运用,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从个体经验走向时代叙事,从感官愉悦升华为精神感召,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叙事、时代主题与人民实践之中,使文艺在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专业性方面实现统一。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大艺术供给,牢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殷切期望,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彰显高尚情操的优秀文艺作品来回报伟大的人民和光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