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是教育系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毕业生明确职业意向、提早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从观念引导、教育改革、资源整合、心理疏导等维度优化就业指导,激发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热情和信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强化认知教育,明晰职业规划。职业认知是青年择业就业的起点。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其深入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体系,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职业倾向评估以及自我反思与剖析,引导青年认识到自己在逻辑思维、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系统性职业认知教育,通过专业测评、职业访谈、企业参观等多元形式,提供丰富的职业认知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所需技能与素质要求。如开展职业讲座、企业参观、行业调研等,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各种职业真实工作场景中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走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技能培养,锻造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是青年就业的“敲门砖”,也是职业发展的“压舱石”。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避免“学用脱节”。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产业前沿技术与工艺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如计算机专业应强化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实训课程,让学生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开发,掌握最新编程框架与数据处理技巧。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好用好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增加实习、实训、实验课程的比重,与企业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此外,要开设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职场礼仪等软技能课程,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有效倾听他人意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全面提升职场适配能力。
搭建供需桥梁,拓宽就业渠道。随着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关键。高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力量、搭台建桥,用好校园招聘这个主渠道,汇聚更多岗位资源,持续拓宽青年学生就业空间。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动,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如搭建区域性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汇集企业招聘信息、创业扶持政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等,实现“一站式”服务。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如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术,使高校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共建研发中心、设立奖学金等多元合作模式,为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转就业绿色通道。同时,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就业市场数据,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到符合自身条件和职业期望的岗位。
加强心理疏导,坚定学生就业信心。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既当好学生情绪的“守护者”,也要成为职业选择的“赋能者”。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开设就业心理专题讲座与个体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调适心态,正视困难挫折,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引导青年认识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鼓励其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培养青年的心理韧性,使其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锻炼青年的意志品质和抗压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因就业挫折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年,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树就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