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环境是否美丽宜居、生态空间是否绿色低碳直接影响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的发展要求,强调“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未来,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持续推进城市品质升级,不断提升城市“含绿量”和“含金量”,让城市基因里的绿色脉动更加蓬勃,让现代城市更加协调宜居。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推动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强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民群众的追求也由过去的“要温饱”转变为现在的“要环保”,由过去的“求生活”转变为现在的“求生态”,抓紧抓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是当下及未来的重要课题。新征程上,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强化思想认识,厚植绿色低碳新风尚。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底色,让节约成为市民日常习惯,让环保成为百姓生活态度,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践行者,离不开思想认识的强化,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引导。要抓住关键群体,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广泛宣传城市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帮助其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出行等良好习惯。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和任务,引导城市社会资源向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领域流动,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教育,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是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城市环保技术创新效率。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生态环保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让城市环保工作更聪明、更智慧,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以科技创新更好助力循环经济发展,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降低资源消耗,推动城市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双轮驱动、良性循环,让“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主基调。
优化产业结构,厚植城市产业绿色发展根基。城市作为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主战场,未来必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绿色低碳调整优化,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绿色能量”。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力度,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工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城市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和设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政策体系,以系统治理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完善的政策体系是保障,系统的治理手段是关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处力度。建立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协同机制,加强不同政策间的衔接和协调。例如,将环保政策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财政政策等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城市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着力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良好氛围。科学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构建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导向的生态修复体系,提高城市韧性与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持续优化城市内部格局、扩大城市发展容量,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管控,构建渗透全城、空间均衡的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