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并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新征程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文化领域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真、善、美为价值尺度,努力书写时代之“真”、坚守人性之“善”、彰显文艺之“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向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书写时代之“真”,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真实是文艺的生命,也是精神文化产品能够触动人心的根基。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应立足时代之基,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描绘人民奋斗画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精准捕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对时代发展图景的真实呈现。要立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对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理性认知、对时代精神的概括凝练、对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总结提升。要在价值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建构精神坐标,通过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艺术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引领文明风尚。始终坚守艺术真实,在把握时代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提炼生活本质、揭示社会规律,让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坚守人性之“善”,为人民提供丰润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滋养浸润心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孟子云:人性本善。“善”是源自人的“本心”,道德滋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融入社会治理、家庭建设、校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在日常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时时浇灌“善”的种子,使其生根、开花、结果。要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其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要强化榜样引领,从“时代楷模”到“道德模范”,从“身边好人”到“最美人物”,这些闪耀着道德光芒的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孝老爱亲、什么是乐善好施,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善的典型照亮人心,让人们在学习榜样中感悟善的内涵、践行善的行为,形成“人人争当榜样、处处传递善意”的良好社会风尚。
彰显文艺之“美”,提升人民审美能力和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层面的“好”,而是更加关注精神生活层面的“美”。为此,要立足于人民的审美需求,创造既贴近现实生活,又有助于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文学艺术作品。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融入其中,从诗词歌赋的意境之美到书画篆刻的笔墨之韵,从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到民间工艺的匠心独运,着力将其中蕴含的深厚审美智慧融入文艺作品创作,让人民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国产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取材于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将包括京剧、皮影戏和水墨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特效技术完美融合,匠心打造唯美的视听体验,向观众传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精神和“亲亲敬长”的传统亲情文化。积极培育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强化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结合,让人们懂得区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参与文化活动中提升审美鉴别力,让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以美的境界滋养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