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坚持守正创新 让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李 言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而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特色往往蕴藏于其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中,注重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守正与创新并行,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发展。

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民大街这条承载着长春记忆的老街,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沿线历史建筑进行精心维护,同时巧妙植入现代功能与文化业态,让市民触摸到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在北京大街西历史街区的修缮和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同时结合安迪·沃霍尔艺术展、咖啡文创市集等文旅元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有机更新的模式表明,城市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取代,也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在坚守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激发创新活力,让历史与现代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鸣。

如果说“文脉”是城市的“精神骨架”,那么创新就是填充其中的“血肉”,让城市充满活力与势能。创新体现在思路上,也体现在方法上。在理念上,从过去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向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转变,注重城市的微更新和精细化治理;在模式上,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城市更新的合力;在方法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城市更新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比如,伊通河综合治理从单纯的防洪治污,升级为“生态+文旅+宜居”的复合型工程,通过建设滨水绿道、湿地公园和休闲设施,将一条曾经的“城市疤痕”转变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廊道,让古老河流焕发新生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实现“好”的目标,关键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避免急功近利;要从城市的整体布局出发,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长春的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鉴:既要敬畏历史、保护特色,又要敢于突破、拥抱变化,如此方能让城市动力十足、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