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抗联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云桐

走进吉林省集安市的抗联密营遗址,地窨子的入口虽然被疯长的榛莽半掩,但是从墙角被烟火熏黑的石灶处,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80多年前的抗日温度。在这里,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以林海雪原为屏障,书写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史诗。当指尖抚过密营残垣上冻裂的木痕,那些浸透在冰雪里的信仰与抗争凝聚成的抗联精神,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为我们照亮奋进之路。

党的领导是抗联精神的根脉。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始终把磨砺忠诚于党、勇赴国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和信条,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如果说抗联队伍是插在敌人心脏里的钢刀,那么刀柄永远握在党的手中。当时的东北抗日战场孤悬敌后,日军以“篦梳式”扫荡企图切断抗联与党中央的联系,但杨靖宇始终坚持将密营建设成党的“地下堡垒”——通过秘密交通线传递党的指示,在篝火旁召开支委会,把每一次战斗都化作践行党的主张的生动实践。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越是面对惊涛骇浪,越要牢牢握紧这根“精神缆绳”。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抗联精神的基石。密营旁的白桦林里,至今留存着抗联战士刻下的五角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冬,战士们单衣薄衫,嚼着树皮充饥,却依然高唱着《露营之歌》:“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支撑他们熬过漫漫长夜的,正是“为了民族解放而战”的坚定信念。杨靖宇在生命最后时刻,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面对敌人的劝降,他用嘶哑的声音吼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震撼人心的呐喊,道出了理想信念的力量。今天的我们,仍需让理想信念的根系深扎于时代沃土,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信仰的光芒。

斗争精神是抗联精神的鲜明标识。地窨子深处的石壁上,布满了战士们磨刺刀留下的划痕。14年里,抗联将士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创造出“林海雪原游击战”的战争奇迹,靠的正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与勇气。这场斗争不是蛮干,是看准了民族大义的方向,在绝境里找出路。从奇袭日军哨所到破坏敌人交通线,从分散游击到集中歼敌,每一次战术调整都是对斗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斗争,虽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需要这种“在绝境里找出路”的智慧。面对科技封锁敢于突围,面对发展难题勇于攻坚,面对风险挑战善于化解,就像密营里的战士们磨亮刺刀等待战机,我们也要在各自的战场上将斗争精神淬炼成锋利的“时代之刃”,以坚韧不拔的姿态斩关夺隘。

人民至上是抗联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密营附近的山坳里,几处被烟熏黑的土窑遗迹格外引人注目。据当地人回忆,当年抗联战士常在这里为百姓修补农具,百姓则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部队送粮送药;战士们在雪地里捡到百姓丢失的粮食,硬是在寒风中守了三天三夜,直到物归原主。这种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情谊,构筑起密营最坚固的“外围防线”。历史反复昭示,人民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就像密营离不开山林,党的事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今天“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把密营里的鱼水深情,化作乡村振兴的田间汗水、科技创新的硬核担当和守护万家团圆的默默奉献。

当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回望这座冰雪中的精神堡垒,会发现杨靖宇和抗联将士们早已将胜利的答案写在了密营的每一寸土地里。那是党的旗帜在风雪中永不褪色的鲜红,是理想信念在岁月里愈发醇厚的甘甜,是斗争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锐利的锋芒,更是人民至上的初心在历史长河里永远激荡。让我们接过这把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永不懈怠的姿态在吉林振兴的征程上坚定前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