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体育外卖”要“便捷”与“安心”并重

柳 五

手指一点,教练上门。近年来,“体育外卖”服务在不少城市走红。家长通过手机下单,专业教练便带着器材上门,为孩子提供体育适能训练或中考体育辅导。这种灵活便捷的新模式,既回应了家长对个性化体育培训的需求,也折射出全民健身热潮下的市场创新。但新事物往往伴随新课题,如何在便利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是这道“体育外卖”必答的考题。

“体育外卖”的兴起有其现实土壤。一方面,学校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中考体育分值提升加剧了家长焦虑;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训练时间成本高。上门服务精准缓解这些痛点,让专业体育资源“流动”起来。某教练平台数据显示,暑期订单量同比翻番,其中中考体育突击培训占比超六成。这种“点菜式”体育服务,既盘活了社会体育资源,也为青少年锻炼提供了新选择。

然而,新业态往往经历“野蛮生长”阶段。当前部分平台存在教练资质注水、课程缺乏标准、安全防护不足等问题。有小区曾发生上门教练使用过期护具导致学员受伤的纠纷,暴露出服务链条的薄弱环节。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机构将应试培训包装成“体能提升”,用高强度训练替代科学培养,背离了体育育人初衷。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当体育培训变得像点外卖一样方便时,质量监管要跟上节奏。

促进新兴体育服务行稳致远,需要多方共同答题。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上门体育培训标准,建立教练资格认证和服务评价体系,划定年龄适配、器材安全等红线。平台企业须压实主体责任,对教练实行“资质审核+背景审查”的双审核机制,为课程购买意外险,建立服务全程留痕机制。部分城市试点“扫码验师资”做法,消费者扫描教练证二维码即可查验真伪,值得推广。家长也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追求“速成”,更多地关注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安全底线不能突破,教育规律不可违背。期待“体育外卖”在规范中成长,让更多的孩子在科学指导下感受运动魅力。当新模式与好规范同向而行,这样的“健康外卖”才能既暖胃又暖心,真正为青少年成长加分。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