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善用社会大课堂 上好思政实践课

马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广大高校应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的职业教育,要跳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面向世界,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和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成才之基。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不能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善用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和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意义重大。一是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大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企业中的工匠精神、社区中的志愿服务精神、纪念馆里的革命传统教育等,将其融入思政实践课中能够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实践平台。要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社会大课堂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途径,深入其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社会大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未来,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宝贵素材,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

强化多方合作,积极拓展职业体验和实践活动空间。企业是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深入探索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科学模式,大力开展职业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感受职业岗位要求和职责。实践学习过程中,企业应安排优秀员工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校企双方应探索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中去,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大课堂的重要资源。高等院校应持续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好面向社区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环保、关爱孤寡老人、文化宣传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发展需求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

善用各方资源,让思政实践课更加有声有色、有根有魂。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学校应充分用好这些资源,全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先辈的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影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大课堂中独特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资源,开展好思政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成就,让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社会课堂的躬身实践中坚定信仰、磨炼意志、锤炼品格、丰富认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矢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完善推进机制,切实上好思政实践课。好的机制是一切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用好社会教育资源、上好思政实践课离不开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机制,积极与社会各界、各方教育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关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升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的能力。三是持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此过程中,要持续加强对社会大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确保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