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作为抗美援朝后援地,吉林人民勠力同心、积极支前,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火热的建设年代,吉林省以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之风采,肩负起新中国“长子”的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翻开吉林厚重的历史画卷,回溯吉林省近现代风云变幻,感受吉林人民勇担重任、至诚报国的精神。
吉林:抗美援朝重要的后援保障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吉林人民积极支援在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吉林也因此成为抗美援朝重要的后援保障地。
步入展厅第七部分“抗美援朝后援地”,一张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的照片格外醒目。“我省是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重要通道,也是志愿军最早出征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42万名志愿军在集安市集结,并由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开赴战场。同时,这里还承载了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运送了一批批回国救治的伤员,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朱巍介绍说。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志愿军部队物资输送的生命线,为志愿军作战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间,除了志愿军作战部队外,由此渡江入朝的还有后勤保障人员10万余人,向朝鲜运输军用物资、部队的火车75908辆,运送筑路材料的火车15810辆。
同样作为志愿军入朝重要口岸的还有临江和图们。抗美援朝期间,临江铁路大桥和周边的4座浮桥是“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4万余人的民工大队和战勤大队从此过江。临江人民共修路448公里,修复桥梁40余座,运送物资不计其数。
1950年的深秋,寒风瑟瑟,一群年轻的战士告别家人,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去,是枪林弹雨,山高路远。1953年的盛夏,山花烂漫,一群经历血与火淬炼的钢铁战士胜利归来。这一回,是阖家团圆,国泰民安。
在将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先后掀起了4次参军高潮,我省28700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众多的英雄儿女中,最具代表性的吉林籍英雄人物有:荣立特等功、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郭忠田、徐长富、杨宝山;荣立特等功、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关崇贵、高云和。
展架上的一枚枚勋章和一张张证书,见证了他们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深深诠释着他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摇篮”:承载着吉林人民的热血与担当
穿过连廊,就看到了展览的第八部分“新中国的三大摇篮”。吉林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三摇篮”承载着吉林人民在革命烽火与建设浪潮中的热血与担当,书写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展馆内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个个精致的汽车模型,充分展现了一汽建设者们奋斗的足迹和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汽车工业一片空白。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孟家屯附近举行奠基典礼。
一汽建成生产,首先驶下总装配线的是解放牌卡车,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8年5月12日,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诞生。之后,一汽建设者们又奋战33个昼夜,于1958年8月1日成功试制出红旗牌高级轿车,这是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创造了汽车工业历史的奇迹!
“为什么说吉林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呢?因为一汽建成投产后,不仅为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量汽车,还为新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宝贵经验和大批人才。最初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举全国之力,所以一汽建成后也应向外输出,当时最关键的是人才、技术和经验,我们要把这些传向全国。1966年,一汽开始发挥摇篮作用,派出4200余人援建‘二汽’,之后还支援了‘一拖’。”一汽红旗文化展馆馆长许东明向记者娓娓道来。
展墙上张贴的《赵一曼》《上甘岭》《人民的战士》等电影海报和剧照,能瞬间燃起观众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是长影创作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开创了新中国电影史的“七个第一”,还拍摄了《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此后,长影分批支援建设了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等数个兄弟电影厂。那么,长影到底向外输送了多少人才呢?从展览的表格中可以得出结论,截至2023年,长影累计支援全国2000多名管理、艺术和技术人才。
除了向外输送人才,长影也是新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基地,先后举办干部训练班、演员培训班,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国家电影事业的栋梁,这就是摇篮的力量。
同样发挥摇篮作用的还有东北老航校。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即后来人们习惯称谓的“东北老航校”,是人民空军的摇篮,也是发展新中国航空事业的重要基地。
从老航校搬迁示意图中看到,东北老航校建校于通化,起飞于牡丹江,壮大于密山,发展于长春。1949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创空军”的指示,先后成立了7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陆续选派骨干力量输送到各个航校,这些优秀的航空人才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重要技术骨干。
铸就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吉林骄傲”
整个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初吉林省的全面建设”,这里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吉林省行政区域是怎样形成的呢?展览中的5幅地图给出了答案。1949年以后,吉林省由东北人民政府领导,省人民政府驻吉林市,直辖两市、二十二县、一旗。此后行政区划进行过多次调整。1954年8月,吉林省辖区扩大,将长春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将原辽东省辖的通化市、辽源市和临江、柳河等13个市、县和原辽西省辖的四平市、梨树、双辽3个市、县,以及原黑龙江省辖的白城子、洮南等7个县划入吉林省。1954年9月,省会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至此,现吉林省政区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建设在吉林省如火如荼展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吉林省迅速抚平战争创伤,以国家“脊梁”雄姿崛起,成就瞩目。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粮食生产和输出基地,化学工业、车辆制造、科教、文体等各方面蓬勃发展,为全国经济建设输送核心人才与技术,铸就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吉林骄傲”。
首先是化学工业国内领先,“一五”时期,国家兴建156项重点项目,11项工程落户吉林省。其次是车辆制造实力最强,吉林省建立中国第一个行走工业制造基地,除汽车制造产业外,还包含了轨道车辆、拖拉机、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制造门类。而且从1952年起,国家在吉林省相继建立光机所、应化所、生物制品研究所、汽车研究所、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机构,给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站在首次亮相展会的红宝石激光器旁边,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英焕告诉记者:“这是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于1961年9月诞生,它在结构上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效率更高、性能更优,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早期掌握激光技术的国家之一,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技术突破,更体现了一代科学家王大珩先生‘为国铸器’的情怀。”
风雨激荡,岁月悠长。无论是抗美援朝的后援保障,还是“三摇篮”的热血与担当,都是吉林人民勇担重任、至诚报国的体现。往昔烽烟散尽,今朝宏图正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让我们传承血液中奔涌的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新征程的辉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