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我的“吉祥报”

孙大爽

我与《吉林日报》的渊源,还要从1980年填报高考志愿时说起。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激情燃烧、怀揣梦想的年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标志着振兴教育的春天来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犹如春潮,从冰封中解放出来汹涌澎湃,我也被这大势裹挟参加了198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咨询班主任老师,老师递给我一张《吉林日报》,说:“都在这里。”我打开报纸,排在前面的是: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并且这三所学校都是黑体字,我不解,老师告诉我,这是重点大学。那个年代,信息流通不畅,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高校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我最先看到的就是吉林大学,于是第一志愿就报了这所大学。天遂人愿,我被吉大录取了。

《吉林日报》自然成了我的“吉祥报”。爸爸告诉我,“吉林日报”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毛主席手书,由此我对这份报纸又多了几分亲切与关注。

吉林大学理化楼隔壁就是长春市图书馆,图书馆大门红色庄重,院内绿树成荫,二层小楼典雅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市图,先去的地方就是报刊阅览室,报纸种类繁多,我最先取的就是《吉林日报》。在那个没有手机、缺少电视的年代,我获取资讯的途径几乎都在这份报纸上。

吉大文科楼一楼大厅,有一个贴有报纸的橱窗,橱窗内贴有好几种报纸,课间休息时,好多师生都来在昏暗的灯光下浏览报纸,《吉林日报》橱窗下的师生更是络绎不绝。这不仅仅是报纸内容丰富、时效快,还有一个原因——报尾常有电影信息,这可是师生们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如果哪天工作人员换报晚了,都会遭到吐槽。

看报久了,就有了投稿的冲动,每当我将贴有4分钱邮票的信封投进邮筒,就开始了“漫长”煎熬的等待,总是期盼有“奇迹”发生,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可是稿件如石投大海,音讯皆无,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不免有些沮丧。终于有一天中午,管信箱的同学送来一封信,当我看到信封上印有“吉林日报社”几个字时,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急忙拆开信封,原来是一封退稿信,内容是印好的,只是写有我的名字。虽然有点失望,但也有了少许安慰,终于收到《吉林日报》回信啦!

很快我们就要毕业了,我的一位同学被分配到吉林日报社,我好生羡慕。毕业前夕,我在《吉林日报》上看到了另外一位同学的作品,是一首诗歌,题目是《七月,我们出发》。毕业四十多年了,仍然历历在目,说实在话,除了羡慕外,还夹杂着一丝失落。

由于工作原因,我离开了长春,以后就很少看到《吉林日报》了,但是,就像初恋的情感一样,我的心里一直有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