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悠悠捣衣声

周云戈

缘河而行,寻泉而上,一路直抵望月潭,方了然了东辽河源头生态治理、保护与利用的真谛!然在小寒葱顶山脚下河源镇,在河源镇的安北村,却意外地听得了久违的捣衣声……

2024年初秋,随生态文学采风团做了次东辽河生态环境治理考察。那夜,宿于安北村一家民俗小院。翌日一大早,于朦胧中,被一阵有节律的击打声叫醒。披衣起身,乘晨风晓月循声出院向西而行,至村尽头半山处,便见两位中年妇女在房前的小溪旁,各守一块洗衣石,手持棒槌正捶打着洗物呢!

“哦,捣衣人!”

惊喜掠过心头,顿感所遇竟这般美好——

晓月下,隐隐青山,寂静村庄,缠绵晨雾,汩汩溪水,还有蹲在洗衣石边的捣衣人,犹如一幅古意盎然的捣练图,又恰似正上演的一出民俗情景剧。

而迎面扑来的,则是它的生态、民俗、民风,还有诗情画意间的绵绵乡愁……

捣衣声里,翻开了手机日历,处暑已过。于是,家乡拆洗季的往事,又历历眼前……

早年,老家在麦收后至歇伏间,农家女人们总要利用这段时光,做些拆拆洗洗的家务活,乡亲们叫它拆洗季。

都拆洗些什么?棉被棉褥要拆,棉衣棉裤也要拆。拆完洗净,再按原样缝出。冬天来了,大人孩子应时穿上翻新的棉袄、棉裤,夜里再铺下新做的棉褥,盖上翻新的棉被,于松软中感受它的舒服与温暖,如此也就增添了抵抗严寒的底气。孩子在外走,带着妈妈的手。棉衣棉鞋是新做,还是隔年陈儿?那是妈妈在人前的颜面。而这时,也正是未出嫁的女儿跟妈妈学针黹的时候,农家人就如此地代代相传。

拆洗,是农家女人于这时的自觉。天气一晴好,家家户户就立刻行动起来。先拆后洗,距江河、水泊近的人家,便早早地来到江畔、河沿或水泊边儿,临水而坐,两脚泡在水里,俯下身子即洗起各自衣物,或用洗衣板搓,或骑在长板凳上用棒槌砸。这儿不需洗衣盆,也不用汲水,洗的都是自流水。打过肥皂,只需一个劲儿地捶打或揉搓,指间水清了,也就洗净了。

而在村子里,女人们多聚在村中井旁的大垂柳下洗。每人守个大洗衣盆、几个洗脸盆、一个搓衣板、一张小板凳或两块砖头。她们不停地打肥皂,使劲儿地搓洗,不住地用清水漂洗,待盆里的“小彩虹”消失,也就都洗净了。从那天起,老井的辘轳就整天“吱扭扭”地转,一柳罐接着一柳罐的清水从老井绞出后,小溪般地从各家洗衣盆前哗啦啦地流淌着。而树荫下的洗衣人,却有说有笑——搓衣声、漂洗声与“吱扭扭”的辘轳声合奏成一首美妙的洗衣曲……

从那天起,河边的草地上,江湾的柳条通,或在农家小院里,悄然飘起了“万国旗”般的五颜六色。有的平展展地铺于绿茵茵的草地上,有的飘于柳树的梢头,有的搭在两树间的晾衣绳上,单调的田野绿,陡地增添了一道道斑斓的色彩……在村庄呢?家家户户院子里,也都横七竖八地拉起晾衣绳,花花绿绿的被面褥面,洁白的被里褥里,像道道帷幔飘荡于庭院半空!

于拆洗中,“浆”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浆与洗有区别。浆是为洗净后的被里被面和褥里褥面上层浆,其做法与过程虽简单,却无不体现农家女人的智慧。有何益处?防止汗渍沾污,方便来年拆洗。真的,浆过的被里被面,即便沾污些汗渍,下次一洗,还真都能洗出个本色来。

上浆虽说简单,可做起来也颇有些意思。上浆前须先制浆,最简单、最好的法子是以新捞的大米饭米汤作浆。可那时,乡下人吃顿大米饭是何等不易?偶尔吃一顿,又都不是个时候。因而,农家多以土豆淀粉作上浆材料。而淀粉的获取,也都是日常炒土豆丝获得。小时候,常见妈妈炒土豆丝时,总是先将切出来的土豆丝浸泡于水里,并不时搅动几下,这样既可浸得少许淀粉,炒出来的土豆丝也爽口好吃。饭后,妈妈从浸泡土豆丝的水里滤去杂质,再将乳状淀粉浆小心翼翼地倒在铺着纱布的秫秸帘上,待水尽风干后,就获得了一层薄薄的淀粉片,搓碎装进罐头瓶,只为来年浆洗时用。

一切就绪,选个晴天就开始上浆了。先从罐头瓶里把淀粉取出,擀成细面儿放入大盆里,倒入适量开水,稀释到与饭米汤一样黏稠后,只待水温适中了,再将那些洗净的里子和面子,分批放进淀粉浆里,反复揉搓均匀后,再晾晒于洗衣绳上。等里子、面子干透了,再一床床铺到炕上,这时妈妈将含在嘴里的水化成一团团的雾,均匀喷在上面,让它们微微地泛起潮润。然后将里子、面子顺长叠好,由两位姑娘使劲地扽,抻开了褶皱,再按砧板的规制,来回折叠好放在上面,两床里子或被面为一摞,接下来再由两位握着棒槌的小媳妇,面对面地捶打起来!

那时,家家人口都很多,拆洗的被褥也自然多,凡上浆的都要反复捶打,每家都得捶一上午,或一个下午。大户人家,还要贪黑捶打呢!直到月亮升起,星星渐稀了,捣衣声才悄悄隐去……

捣衣声,跌跌荡荡,远远近近,渐远也渐近,然它在东辽河畔依然声声不息。一年年,一代代,多少人!

击打,依旧遵循自己的节律击打着,而这捣衣声,也仿佛是在昨天与今天的交错中重获了新生。于我来说呢?是温故,更是于感动中知新。想它的存在与赓续,当是在新的山水理念下,人们对生态的尊重、理解、保护与眷守的自觉。而它与这山这水与这树木一起,又共同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凝聚和书写了东辽河人们的几多情感与传奇。

始信,它与村子里的处处民房、土灶、老井、石磨、风车、豆腐坊等一应的旧物,定会像小寒葱顶山上那汩汩涌动的山泉,跳荡的浪花一样,虽点点滴滴,可汇聚起来了,必是一条崭新的闪烁着璀璨光芒的文化的长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