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在市场兴盛、政策支持等利好因素叠加作用下,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加速向智慧物流、数字化转型,这对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其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具备创新思维、数字化素养、跨领域跨专业能力、全球视野及坚定的价值立场。要通过构建跨学科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场景化实践平台、完善全周期成长机制等方式,为物流人才搭建“破圈成长”的阶梯,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构建跨学科能力培养体系,筑牢人才成长根基。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技术+管理+人文”等交叉培养体系。课程设计上,应大力促进知识模块的有机融合。如在“物流系统设计”课程中,不仅教授运筹学模型与路径优化方法,还应融入环境科学等知识,引导学生计算不同运输方案的碳排放强度,培养效率与环保并重的设计理念。增设“物流数据伦理”“智慧物流人机协作”等课程,从技术原理、社会影响、伦理规范等多维度讲授创新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技术服务于人的认知,了解产业前沿技术。积极引入物流大数据分析平台,让学生参与订单预测、库存动态调整等实操训练,掌握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需求规律的技能。结合乡村振兴等实际场景,设置“农村电商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课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电商运营、冷链技术、公益服务等知识,解决偏远地区配送成本高、生鲜保鲜难等问题,培养“技术+服务”的系统思维,让人才在面对智慧仓储、绿色供应链等新场景时,既具备技术落地能力,又能兼顾社会需求与长远发展。及时将区块链在跨境溯源中的应用、5G在智能调度中的实践等前沿案例纳入教学,关注全球物流规则变化,分析国际物流网络布局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规则意识,以“专业知识+行业动态+人文素养”三维课程结构,让物流人才的知识储备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
打造场景化实践平台,加速理论向能力转化。实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也是高素质物流人才实现“破圈”的关键环节。强化产教融合、校地企协同,统筹构建场景化实践平台,让人才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锤炼技能、深化认知,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以与智能物流企业共建实训中心、联合港口、跨境电商枢纽等形式打造实践课堂,引领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最后一公里配送优化”等项目,让学生了解行业运行模式,直观感受技术创新方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边界,在技术优化中厚植以人为本理念,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参与举办行业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结合冷链技术、电商平台、公益协作等要素,设计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便携式保鲜设备与配送网络,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展创新的理念,推动技术应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项目中要模拟物流企业部门架构,让学生分别扮演运营、技术、客服等角色,共同完成从方案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任务。如在“城市配送网络重构”项目中,让运营组负责路线规划,技术组开发调度算法,客服组收集客户反馈,通过跨角色沟通协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在具体实践中理解“物流不是单一环节的优化,而是全链条的协同”的深刻含义。
完善全周期成长机制,保障人才持续进阶。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各育人主体需通过打造“校园培育—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的全周期成长机制,让人才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成长动力与上升空间。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需突破“唯成绩论”,建立“能力+贡献”等多维度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在校园培养阶段,应将实践项目的创新价值、社会影响等纳入考核,如将学生设计的绿色包装方案是否被企业采纳、乡村物流解决方案是否真正帮助农户降低成本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企业在人才晋升中,不仅要考察其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员工在技术创新、服务优化中的贡献,如节能仓储系统的技术突破、优化社区配送模式带来的客户满意度提升等,让“价值创造”成为其职业发展的核心导向,通过设立“物流创新先锋奖”“社区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表彰在绿色物流、公益配送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尤其应对突破性技术研发、长期扎根偏远地区、为打通农产品出山通道持续努力等行为和人员进行奖励和鼓励,着力形成“担当者受尊重、创新者得认可”的良好行业氛围。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应加强合作,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式学习网络,通过邀请专家解读智慧物流机器人、数字孪生仓储等新技术应用前景,开设“国际物流规则更新”“应急物流管理”等微课程,组织跨企业交流活动等形式,让不同领域的物流人才分享实践经验,帮助物流人才及时补充知识,让其在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实现从“适应变化”到“引领变革”的完美跨越,帮助更多高素质物流人才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与实践者,保障物流行业在服务经济循环、保障民生需求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