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一封家书的时代回响

本报记者 赵梦卓 邱国强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第五部分“十四年抗日战争”展区,“红枪白马”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家书令参观者感动不已。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4月,赵一曼与中共党员陈达邦结婚,1929年1月生下儿子“宁儿”。

据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孙太志介绍,1932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5年,到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威震哈东地区。“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战斗中受伤被俘,1936年8月英勇就义。直到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热映时,人们还不知道赵一曼的真实身份。”

站在展板前,凝视赵一曼与年幼儿子的合影,再一字一句默读那封家书,参观者李言不禁红了眼眶。“这不仅是一位母亲的血泪绝笔,更是一位战士的铿锵宣言。”

“‘家底’厚、亮点多,展览一次把吉林近现代史讲透了、讲活了!”这是参观者们共同的心声。通过观看展览,大家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展馆内的文物、图片不仅记载着我们从哪里来,更告诉我们应向何处去。”市民江先生说。

展板上,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在海外创办的《救国时报》的史料图片同样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拍照。该报曾刊发《民族英雄杨靖宇》一文,提到“杨司令是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救国时报》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发动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在巴黎负责《救国时报》的印刷工作。

“法国巴黎,虽然与咱们东北地区相隔有万里之遥,但是在巴黎出版的这份《救国时报》却与东北抗战和东北抗日联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35年创刊,到1938年停刊,《救国时报》在两年多时间里,共发行了152期,在现存的144期中,有70多期对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局势等进行了报道。”孙太志说。

驻足展厅,回望历史,汲取力量。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观看该展览,了解到东北抗联的艰辛,体会东北抗联精神“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内涵。“此次展览非常有教育意义,让我们解锁了清代以来吉林三百余年的沧桑历程。今天没逛够,下次我想带着孩子一起来细细观赏。”市民白女士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