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变,生动地发生在第二十四届农博会众多的场景与细节里。
步入展场,“变化”清晰浮现:充满科技感的新型农机构成了变革的核心力量,展品的多元折射出产业价值的升维,而办展思维的创新,则标志着这场盛会已完成从“陈列场”到“驱动场”的升级转变。
农博会将这片黑土地上的探索、博弈与转型,乃至整个行业对明天的所有渴望与尝试,一并浓缩、收纳、呈现。它所映照的,正是吉林农业乃至中国农业当下最真实的容颜与即将奔赴的方向。
从“新农具”到“新农人”:一场农业转型的微观缩影
在长春农博会的展厅里,时间仿佛被折叠。一边是静默的农耕文化展,镰刀、犁铧诉说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浸润土地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画面。几步之遥的另一边,智能农机装备展区人声鼎沸,无人驾驶拖拉机沉稳地“踱步”,农业无人机嗡嗡作响、腾空而起。
这强烈的对比,恰是农业变革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传统农机如同“顺从的助手”,而AI农机则更像“思考的伙伴”,能自主学习、判断甚至纠错。劳动的形态也由此改变。从重复性的体力支出,转向更高级的监控、决策和高效率的管理。
农机展区中央,国内首台“5G+氢燃料”无人驾驶拖拉机时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成为当之无愧的“展明星”。研发人员介绍:“经测算,其每亩作业成本可控制在2元左右,远低于传统柴油机械。”
当然,这也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过去的经验积累,可能被AI模型两三个小时的精准识别所替代。新型农民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设备维护、网络营销等能力。
这实际上在农业领域划出了一道“数字鸿沟”。谁能更快掌握智能装备、理解AI逻辑、适应智慧农业模式的主体,谁就可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先机。
在吉林,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农业技术应用的“先锋”。他们主动拥抱变革,在日常经营中学习并推广无人机植保、高精度导航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先进农机与农艺。这些对技术敏感、敢于投入的实践者,不仅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更走在了吉林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潮头。
科技的终极使命是服务于人。要实现其真正落地,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企业的深度参与、教育培训体系的转型升级以及社会认知的迭代更新。唯有当这一整套支持系统协同发力,跟上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的身份转变步伐,才能让更多农业从业者有能力跨越“数字鸿沟”,让科技真正赋能于农,普惠于民。
从“博弈”到“共生”:一道关乎未来的必答题
本届农博会上,“绿色”无疑是绝对主角。
展区里现蒸大米散发着纯粹的米香,无需任何配菜便令人回味;颗粒饱满的鲜食玉米清甜软糯,引得孩子们驻足品尝;奶制品与牛肉干则带着草原的纯粹与质朴。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馈赠,用最本真的滋味,诉说着绿色、健康与自然的魅力。
然而,对于绿色农业这本账,市场上不乏质疑之声。不少种植户坦言“眼下很难算得过来”。要实现农产品绿色化,意味着高昂的投入:智能农机、有机肥、生物农药、绿色认证以及转换期可能带来的产量波动,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但是,看待农业的视野决定了算账的方式。若只盯着当季的收支表,绿色转型的确负重前行;但若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这本账便豁然开朗。
它既是一本关乎水土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账”,也是一本关于农产品品牌价值、消费者信任度的“长远经济账”,更是一本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空间的“未来账”。
展会上,“绿色”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市场竞争力。绿色农产品凭借其“更优、更绿、更香、更安全”的品质承诺,征服了众多消费者。这表明,市场正被逐渐认可并愿意为环境友好型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支付溢价。
一位成功通过绿色种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农场主坦言:“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多花点钱购买可信的绿色有机食品,他们看重的是健康和环保。”
农博会上,我们看到了绿色农业所代表的未来图景,纵观全球农业发展潮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绿色转型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而要让绿色农业从展台上的“盆景”变为田野里的“风景”,需要一场系统性的破局。
“扶上马,送一程”、推广规模化经营、加强科普宣传、建立可追溯的认证体系等等,这些政策举措共同发力,方能贯通从生产到消费的信任链条,破解成本与收益的错配难题,最终让绿色农业蜕变为一条可持续、且有利可图的“必行之路”。
我们追求的,究竟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还是人与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未来?展会上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询问、每一次抉择,都是对这个问题的微小而具体的回答。
从“相加”到“相融”:一次线下价值的再确认
今年的农博会,仍以开放姿态拥抱数字化变革,构建起线上线下协同的新生态。
展会创新推出“24小时直播接力”,实现“云端不打烊”的助农场景;邀请头部达人作为“农博导游”,以第一视角带网友沉浸式观展;更通过跨境直播间将“吉字号”农产品推向东南亚市场,搭建“吉品东南飞”的农业贸易新通道。
这些数字化探索并非要替代实体展会,而是通过线上扩声、引流与延展,成为线下价值的重要放大器。
这些创新,无疑都是展会数字化探索的高阶范本。
有人会问,在“万物皆可云”的时代,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举办线下展会是否过时?
农博会人山人海的场景,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触摸材质、观察细节、品尝风味……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是建立产品信任和品质认知的基石,这些恰恰是线下展会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在这个场域中,各种对接、推介、签约活动其意义远超交易本身。它们是宣告行业存在、团结与方向的“仪式”,共同构建起行业的集体认同感与发展共识,成为政策风向标集中释放、产业凝聚力直观体现的舞台。
农博会本身,已进化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不再是简单的“展销会”,而是融合了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品牌孵化、消费洞察的生态圈。它高效连接起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新型农民、跨境电商、直播平台、城市消费者等多元主体。
在这里,交换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信息与理念。
线下展会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农博会以其持续的热度证明,越是数字化,线下真实连接的价值就越显珍贵。且其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放大。
未来的展会,必将是“线上效率”与“线下体验”的深度融合,但它的核心魅力,将永远是那个“人声鼎沸”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