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斗争中铸就的精神丰碑,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的重要途径。
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联以“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壮举,于白山黑水间,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结晶,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一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博弈,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奉献精神等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奋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抗联将士“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为破解部分人“等靠要”消极心态、激励青年担当作为注入了精神动能。充分运用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推动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是对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对“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频共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理论视野、更务实的创新举措,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构建“抗联精神+”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历史叙事教育方式等途径,更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向物质力量转化,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实现精神成长。
着力构建“抗联精神+”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开展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要探索构建有特色的“抗联精神+”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开设“抗联精神与中国革命传统”必修课,系统讲授东北抗联历史、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帮助学生奠定认知基础。二是将东北抗联历史和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如,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中,挖掘抗联题材的文学创作、历史文献和哲学思考;在理工科课程中,阐释抗联斗争史中的创新智慧;在经管类课程中,分析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三是开发跨学科综合课程。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东北抗联精神和相关历史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场景,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创新打造形式多样、多维一体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中,应推行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法,用“东北抗联精神如何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抗联红色基因”等课题将教学过程贯穿起来,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深入探索抗联精神的起源、发展、内涵等。同时,探索运用以价值引领为目标的案例分析法,创新构建“抗联精神理论模型”,通过案例展示、发展推演等深度解析东北抗联精神内核。此外,积极实施以实践育人为载体的项目式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等课题研究,在文献梳理、理论建构中推动实现价值转化、精神内化。
不断完善“知行合一”的评价考核机制。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也是提高教育效能的关键点。推动东北抗联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必须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机制的导引作用,厚植“知行合一”的评价原则,一方面建立多维评价标准,将东北抗联精神认知水平、价值认同程度、行为转化效果等纳入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的评价倾向;另一方面持续创新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等组合式评价模式,通过撰写理论文章、设计红色文创、参与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考察学生的精神转化成效。同时要大力构建长效反馈机制。通过跟踪毕业生思想动态、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等,持续优化思政教育方案,形成“教育—实践—反馈”的闭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