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下,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对于增强文化影响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至关重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新征程上,传承好红色文化需要构建符合其发展实际的现代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准把握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融入教育体系等途径,让红色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之中,成为推动民族复兴、逐梦前行的精神力量源泉。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夯实话语体系根基。红色资源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富矿,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和精神密码,是承载红色文化的有形载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科学解析其时代内涵,是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维度看,遍布大江南北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历史文献等红色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阔历程:井冈山的燎原星火见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延安窑洞的灯光照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西柏坡礼堂旧址印刻着“两个务必”提出的光辉印记。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还原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与奋斗,可以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无可辩驳的历史依据。从精神内核层面看,红色资源承载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话语体系构建的灵魂所在。从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到长征精神的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从大庆精神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到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挖掘好其精神内涵,将其融入话语体系、传播体系,结合具体的历史场景与人物故事,将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学习的鲜活案例,能够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引导人们在思想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
创新表达方式,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信息爆炸的当下,传统生硬、直接的红色文化表达方式、呈现形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现实需要、更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是构建红色话语体系、提升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的关键。要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红色文化,摒弃刻板、生硬的表述,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例如,在讲述刘胡兰事迹时,可以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她面对敌人铡刀时的英勇无畏,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优势,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以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全面介绍革命文物、大力推介红色旅游等形式,用设置话题讨论、开展互动活动等方式,努力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助推红色话语体系的构建,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叙事体系打造与传承主体培育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红色文化传承者、传播者。红色文化的传承传播,人是关键因素,广大青年是生力军。要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叙事体系的打造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善讲革命故事、能讲清楚红色历史的时代新人,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面向青年学生讲好党为了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更好展现我们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不惧风险、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格;讲好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故事,讲清楚是人民群众筑成了红军时期的“铜墙铁壁”,汇成了抗日战争中的“汪洋大海”,讲明白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故事和道理;讲好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故事,深入挖掘每一段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讲好英雄模范的故事,生动解析英雄模范身上体现出的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用红色故事铸魂育人,既要扬正气,也要接地气,推动以“革命、斗争”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向以“崇高、奋斗、理想信念”为标志的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话语转换,着力化深奥理论为青年语言,化学术语言为生活语言,化宏大理论为具体事例,让学生愿意听、能理解,引导其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人民喜闻乐见、“听得懂”的叙事方式和传播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做好做活红色文化“对外”文章。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话语体系、完善叙事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亲可近是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例如,将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进行翻译和推广,用世界人民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解中国革命,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精准把握国际通用传播规则和叙事方式,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红色文化内容,与国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加强与国际媒体合作,借助其传播渠道,扩大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