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经济

长春肆季南河:

一场情绪共鸣背后的城市觉醒

本报记者 赵广欣 杨悦

在肆季南河玩沙子的小朋友流连忘返。

肆季南河热闹的儿童游乐区。

长春肆季南河河岸内外,灯光秀炫目迷人。本报记者 石海君 摄

当你在肆季南河的粉色沙滩上从晨光初现待到暮色四合,手机相册里存满的不仅是光影流转的河岸,更是不知不觉间消磨的时光与心绪——长春这个现象级文旅地标,早已超越了“网红打卡地”的定义。

首日10万+客流、抖音同城榜霸屏两周、周边商铺租金暴涨——这组数据背后,藏着比“粉色沙滩”更值得深挖的逻辑:它不是简单的景点迭代,而是一座城市对当代人情感需求的精准应答,是北方内陆城市在文旅困局中的一次破局式探索。

从“治污账本”到“流量密码”

生态逆袭的经济哲学

伊通河的淤泥里,藏着肆季南河爆红的第一组密码。2016年启动的综合治理工程,曾引发过关于“投入性价比”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其清淤及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单位投入较高,但如今,这些投入正以惊人的方式兑现:肆季南河所在河段的生态改善,为周边区域增添了吸引力,带动了消费活力,也间接助力了周边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态治理的成本,转化成了可持续的“情感经济收益”。

这种转化绝非偶然。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曾长期面临“生态欠账”与“文旅贫瘠”的双重困境:冬季冰雪IP虽强,但夏季旅游资源匮乏,人均文化娱乐消费较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肆季南河的出现,本质是将“生态修复”与“情感供给”进行了化学反应——当33公里亲水步道串联起湿地、花海与沙滩,曾经的“环境痛点”变成了“情感锚点”,本地人带着“见证城市变好”的自豪感复游,外地人冲着“内陆海滨”的反差感而来,生态治理的成果就这样变成了可触摸的消费动力。

正如一位环保学者所言:“肆季南河最成功的营销,是让每个游客都成了生态治理的‘见证者’。当人们踩着曾经的污水河河床感叹‘水清了’,这种参与感比任何广告都有穿透力。”

破解北方文旅“三难”

反季节运营的底层逻辑

北方文旅的困局,在肆季南河的运营表上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传统认知里,北方城市面临“夏季短、夜间冷、体验单”的“三重枷锁”——但肆季南河用37天“伊通河岸生活节”给出了破题方案:

时间折叠术——将一天24小时拆解成“晨间治愈”“午后社交”“夜间狂欢”三个情绪单元。数据显示,其夜间客流占比达58%,远超北方景区平均30%的水平。当水幕光影秀把54路有轨电车的光影投在河面上时,本质是用“情感照明”驱散了北方夜晚的商业黑暗,让“天越黑越热闹”成为可能。

地域补偿论——2万平方米粉色沙滩的经济学意义,远不只“拍照好看”。长春作为内陆城市,距海洋直线距离超1500公里,这种“地理剥夺感”催生了强烈的补偿性需求。肆季南河精准计算了这种需求:沙滩沙粒选择比普通海沙更细腻的材质(以提升脚感舒适度),赶海公园水深严格控制在15厘米(兼顾安全与体验),甚至遮阳伞角度都按长春夏季日照轨迹设计。这些细节背后,是对“内陆人海滨梦”的量化满足。

业态共生网——50个市集摊位、40艘游船、1个泵道公园的组合,暗藏着精密的“情绪消费闭环”:亲子家庭在赶海公园消耗2小时(基础情绪释放),家长可在旁边精酿摊社交(进阶情感需求),年轻人转场泵道公园释放活力(高强度情绪出口),最后所有人被水幕秀的城市符号击中(集体情感共鸣)。这种“情绪递进式”业态设计,让游客停留时长远超普通景区数倍。

情绪货币化

当代人的“情感银行”实验

在肆季南河的消费数据里,藏着当代人最真实的“情感账户”。某平台统计显示,游客在此的非必要消费占比达72%——买一杯15元的“伊通河特调”,是为了握住“城市记忆”;花30元租沙滩椅,买的是“片刻放空权”;甚至排队1小时拍水幕秀,本质是购买“参与集体感动”的入场券。

这种消费逻辑,丰富了城市商业的价值评估维度。传统文旅项目用“客流量×客单价”计算收益,而肆季南河的账本上,还多了“情绪浓度”这个变量:带娃妈妈的笑声、年轻人举着的“我爱长春”灯牌、老人对着水幕里的老电车驻足良久——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情感碎片,恰恰是让人们愿意“为快乐买单”的重要动力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丰富城市的情感地理标识。肆季南河通过“有轨电车+粉色沙滩”的混搭,创造了新的城市记忆锚点。项目方调研数据显示,到访过的市民中,多数人表示对城市的好感度有所提升;这种情感联结也助力提升了消费黏性,其“回头客”占比高于同类型城市休闲项目的平均水平。



记者手记:


肆季南河的爆红,终究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探索——城市看见了人们对“非功利性快乐”的渴望,看见了生态治理背后的情感价值,也看见了北方城市突破地域限制的可能性。当长春人在朋友圈写下“原来我们的城市也可以这么浪漫”时,他们消费的不是沙滩或光影,而是“被理解”“被重视”的情感确认。

这或许给所有城市提了个醒: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网红建筑或流量噱头,而是能让人们卸下铠甲、安放情绪的空间。肆季南河的深度,正在于它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座城市的空间叙事与心灵期待精准契合人们的喜怒哀乐,流量与热爱自然会汹涌而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