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至上海的行程有望迈入3小时以内的新纪元,轨道交通的速度革命正引发全球瞩目。这场变革的背后,伫立着一家来自吉林的“隐形冠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从2001年青城山的“初试锋芒”到2025年世界高铁大会的“惊艳亮相”,这家企业用24年的坚守与创新,在磁浮列车领域刻下了一串闪耀的中国印记,改写了世界磁浮版图。
2001年8月14日,青城山脚下一声清脆的鸣笛,宣告了中国磁浮技术探索的重要突破。由中车长客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研制的低速磁浮车,以8—10毫米的悬浮高度、80公里的最高试验时速,载着60名乘客缓缓启动。这列3辆编组的常导吸浮式列车,不仅成功填补了国内磁浮技术的空白,更让中国一跃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客车技术的国家,为中国磁浮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中车长客的磁浮研发驶入了快车道。两列时速500公里的高速磁浮国产化样车在上海示范线试运行时,跑出了432公里的时速,这一成绩让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拥有高速磁浮实际运营经验的国家。此次突破不仅积累了海量宝贵的实战数据,更为我国在高速磁浮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根基。
“十三五”期间,中车长客的研发团队并未因已有的成就而止步。他们双轨并行,同步推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车体结构研制和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研究,为后续的技术爆发埋下了关键伏笔。2020年,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列车成功下线,该列车将技术与美学完美融合,120公里的时速、优化升级的悬浮控制系统,搭配充满童趣的外观内饰,让“贴地飞行”成为现实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磁浮技术的魅力。
2023年3月,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成功实现首次悬浮运行,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这套系统适用于高速、超高速和低真空管道场景,将运行速度目标锁定在600公里及以上,其安全、绿色、智能的特性,为轨道交通行业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2025年7月的北京,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现场,中车长客研制的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成为全场焦点。该列车的车体由铝合金骨架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兼具轻盈与坚韧的特性,600公里的设计时速直指高铁与飞机之间的速度空白。更令人期待的是,若投入商业运营,北京到上海的行程将进入“3小时时代”,这无疑将彻底重构城际出行格局。
这列“贴地飞行”的超导磁浮列车,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对速度的梦想,更将带动整个超导电动磁浮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核心技术成熟度跃升,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开辟新的增长极。从吉林长春的生产车间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中车长客用24年的坚守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在追赶中超越,在超越中引领。中国磁浮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