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吉林曾经是沿海省?”几位年轻参观者盯着“清代中后期吉林疆域示意图”低声惊叹,话语里满是意外与惋惜。
在本次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中,“沙俄对吉林的侵占”展区是备受关注的部分。它用详实史料揭开了一段改写吉林命运的沉重过往,让无数参观者了解了吉林深埋的伤痛。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份示意图,就是清代中后期吉林的疆域范围。”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讲解员崔玉卓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指着地图上的日本海沿岸区域,语气带着几分惋惜,“《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让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让吉林从沿海变为内陆,更造成出海口缺失,至今仍是东北亚地缘格局的历史伤痕。”
展示墙上,“近代沙俄割占中国东北示意图”将这段历史完整呈现,与旁边的“清代中后期吉林疆域示意图”形成鲜明对比。
崔玉卓走到示意图前,结合时间线展开讲解:“咸丰八年,沙俄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将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变为中俄‘共管’。”
仅仅两年后,咸丰十年,沙俄武装占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借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续增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同意在东部沿乌苏里江直至朝鲜国境划界,从而使沙俄割占了原属吉林将军辖区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从此,吉林省失去了原本漫长的海岸线,彻底变为“望洋兴叹”的内陆。
然而,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占并未停止。根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自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东段边界应立20块界牌。可根据1861年签订的《中俄勘分东界约记》,仅竖立“土”字牌等8块木制界牌,少了最具战略意义的“乌”字牌等12块界牌。“土”字牌应竖立在“距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地方”,在俄使操纵下,俄方私自将其竖立在距图们江出海口约20俄里的地方,使沙俄又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这番讲解让现场安静下来,几位参观者凑到展示墙前仔细观看,有人轻声感慨:“原来还有这样的细节,以前只知道丢了土地,没想到这么步步紧逼。”
崔玉卓接过话茬:“这一领土之变重塑了吉林的地缘格局,埋下当代东北亚国际航运困局的历史根源。”
她的话让参观者们纷纷点头,展厅里的历史厚重感,在展品、讲解员与参观者的互动中愈发真切。
有参观者在展柜前驻足良久,轻声说道:“这展览不只是回望历史,更提醒咱,要好好守护国家,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