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郑通 记者冯超)近年来,集安市城东街道下解放村紧紧围绕“旅游+”发展蓝图,精心谋划“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实行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齐头共进,勾勒出了一幅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生活好的迷人画卷。
党建链驱动产业链,激活集体资源整合效能。下解放村党支部不断创新组织机制,破解发展碎片化难题,通过加入全省首个“沿江党建发展联盟”,与长岗村等组建联村党委,整合68个村集体资源,谋划项目33个,实现加盟村村均收入30万元以上。同时,引进集安市城投公司专业化运营,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等扶持资金1400万元,捆绑投入红色民宿集群、国门大集等项目,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带动33户农户联合经营,解决就业100人,人均增收1.5万元,通过多元化红色产业发展拓展带动群众增收途径。
深挖红色文化富矿,锻造文旅融合发展引擎。下解放村立足“援朝首渡”核心IP,领办“红之宿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整合闲置房屋分批改造红色民宿105间,建成抗美援朝红色广场、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抗联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配套建设主题展馆、拓展训练基地、演艺中心等11个功能场所,挖掘“万人担架队”等红色史实,融合朝鲜族民俗、边境风光开发研学课程,赋予旅游产品精神内核,逐步形成“吃住游学购”一体化产业链条,举办“红之宿旅游文化消夏节”、2024年吉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等系列科教、文旅活动,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抗美援朝第一渡”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
构建人才链式生态,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下解放村将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动能,着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为集体经济注入持久活力。着力实施村干部“能力+学历”双提升计划,联合省属高校定向培养中专、大专学历村干部,建立“一村7名后备力量”机制,重点从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培养,建强村级发展“主心骨”。通过人才示范引领,以民宿分红、旅游就业岗位、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渠道,吸引70%边民深度融入旅游产业链,不断激发边民参与热情,实现“人才带乡邻、产业富边民”的良性循环,积极打造边境地区集聚人气“新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