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吉林省作为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坐拥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要深挖文化富矿、厚植文化基因,以文铸魂、以文兴业,在山水之间铺展好文旅交融的时代画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深挖文化富矿,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地域文化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吉林大地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多彩的民族风情。华夏、濊貊、肃慎和东胡族系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高句丽、渤海国等民族政权在白山松水间长期存在,以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融合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形成的辽、金、元、清等朝代,赋予了吉林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各民族传统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木帮文化,与近现代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影视文化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既守住文物古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根脉”,更善于提炼其时代价值,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全过程。要系统构建吉林文化传承和叙事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文博馆,盘活闲置文物资源,做到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持续打造既有中华文化底蕴,又有吉林韵味和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文旅业态,提升文旅消费新体验。面对消费升级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须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丰富有效供给,提升文旅消费新体验。要优化科技与文旅相融合的创新生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创新体系。以数字技术激活文化生命力,全面支持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应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持续将科技变量转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大力推动演艺演出、体育赛事、中医康养、游乐游艺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长白天下雪”“清爽吉林·22℃的夏天”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厚植“游客共享”理念,完善交通路网、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培育一批特色民宿集群、夜间经济示范区,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体系,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
构建新型传播体系,提升吉林文旅影响力。要以创新话语表达为基础,深化文化价值传播为核心,充分利用吉林地缘优势、人文底蕴、资源禀赋,构建“价值引领、多元协同、深度互动”的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形式上的“走出去”到内涵上“走进去”的文旅宣介质效提升。在机制建设层面,积极构建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政府主导、智库支撑、企业参与、社会响应的协同联动格局,形成文化传播的集成效应。在内容建设层面,构建历史、生态、旅游、民俗等内容集聚的矩阵,应用国际化表达方式,大力传播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发共鸣的文化内容、旅游产品,提升域外游客对吉林文旅的关注度。在实践路径层面,立足产业遗址、老旧建筑、历史街区等资源,统筹谋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旅融合景区、休闲消费体验区,打造融教育、服务、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文旅体验空间。在对外传播层面,借助经贸合作、文体交流、民间交往、友好城市建设等机遇和渠道,讲好吉林故事,深度参与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等世界性活动,加强与各地文旅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吉林文旅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吉林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