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淬炼沉淀而成的精神标识和特有品质,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系统观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让红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涵育时代新人、推动振兴发展贡献无穷的智慧力量。
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的精神内核。红色基因传承,首要是回答“传什么”的问题。一个科学、丰富、权威的内容体系,是推动传承的基础和支撑。这绝非静态的知识搬运,而是一个动态的价值生成和精神阐释过程,其核心是精准理解把握传播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尤其是要传播传承好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身处吉林这片红色热土,“三地三摇篮”为主要标识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富矿和天然教材,是我们独特的优势。要坚持以此为纲,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时代性阐释。例如,将杨靖宇将军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品质,一汽建设者们创业过程中彰显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影艺术家们默默耕耘、精益求精的追求等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可践行的教育元素,通过构建有魂、有根、有形的内容系统和呈现方式,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起清晰的价值坐标与精神航标,确保红色基因传承有理、有史、有情,让受教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深刻感悟红色基因的价值内涵,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以多维融合为路径,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体系。内容系统是“源头活水”,教育体系则是“引流渠系”,提升红色基因传承效能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多维融合,推动教育传承模式从“单向灌输”向“立体浸润”的深刻转变,必须强化统筹思维,系统谋划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高效联动的教育传播矩阵。一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起来。重点面向青少年,精心打造“大思政课”,将红色基因如盐在水般无痕融入所有课程。例如,在汽车工程专业课上,不能单纯传授技术原理,还要讲好一汽人“从无到有”的艰苦奋斗、为国造车的家国情怀;讲授电影艺术时,不能仅限于光影技巧,更要讲深长影人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红色初心,使专业课堂成为红色精神传承的坚实阵地。二是推动实践教育“活”起来。要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寻”“积极思考”,引导青少年深入“三地三摇篮”等红色地标,在白山松水间的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英烈交流;鼓励更多人积极践行,深度参与红色文旅开发、革命旧址保护等社会活动,在亲身参与中淬炼品格、内化精神。三是推动数字赋能“新”起来。善用现代科技,打造数字化红色教育基地,如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四保临江”的烽火硝烟,开发线上“吉林红色基因库”和系列精品微课,举办“云游”红色场馆活动,让红色教育跨越时空、突破物理限制,更具时代感、科技感和吸引力。
以协同联动为关键,营造红色基因传承的良好生态。红色基因的传承效果,最终取决于能否营造一个全员协同、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教育生态。实践中,必须推动传承工作从少数人的“独奏”转变为汇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交响”。一是积极推动全员协同,打破身份壁垒,形成传承共同体。从社会到学校,从一线教师、辅导员到后勤人员,人人都是传承者、示范者。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建立跨部门、跨院系的常态化联动机制,让红色文化充盈基层单位、相关场馆、广大校园的每个角落,形成“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的浓厚氛围。二是在全过程融入上用力,将红色基因的传承科学融入相关教育、宣传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系统化的生态营造,让红色基因如空气般浸润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实现从“刻意说教”到“润物无声”的升华。三是在全方位推进上用功,打破空间壁垒,构建立体教育场域,将学校教育主渠道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资源利用、网络传播空间运用等高效链接,打造好吉林红色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邀请英雄后人、党史专家、大国工匠进校分享,让榜样的力量可触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