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

郑 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7个重点任务之一,并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紧抓历史机遇,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构建完善保护传承机制,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引领百姓将“崇德向善”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城市风貌与群众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固本培元,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筑牢城市文脉之基。贯彻“崇德向善”理念,首要任务是守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等城市历史记忆载体。须以“守正”之心敬畏历史,以“创新”之举守护文脉,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一是完善普查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全省统一应用、数据动态更新、信息实时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登记、建档、公布,并设立保护标志,同时建立濒危文物预警机制,对存在损毁、拆除风险的未定级文物进行风险等级分类评估,确保每一处承载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都能被查得到、看得见。二是强化法治刚性约束,守住保护的“高压线”。对任何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零容忍”,尤其针对“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乱象,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切实保障、维护文物专有权益;要严查大拆大建等行为,建立常态化巡查问责机制。三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用得好”。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化创意新空间,让工业记忆与现代产业共生共荣;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中,植入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文化体验、特色商业等功能,让老街区既见历史底蕴,又显烟火气息;应用VR、AR等现代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公众以更生动、更具沉浸感的方式感受历史文化风采。四是构建社会参与体系,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鼓励通过“文物领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到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中来。大力发展文保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相关培训考核机制,并通过组织节日宣传、非遗展演、社区讲座等活动,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培养市民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

铸魂塑形,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城市风貌是城市历史文脉在空间形态上的直观体现,通过构建推行科学、精细、有效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实现塑造既富地域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城市形象的目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吉林特色”风貌管控体系。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管理技术导则,系统性地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管控,针对历史城区、新城新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风貌设计策略,健全相关设计审查与专家评审制度,确保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在风貌上与城市整体格调相协调。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实施“绣花功夫”式精细化管理。坚持分类施策,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以“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修缮;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进行风貌协调性设计,确保其在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将城市广告牌匾等“微观”元素纳入统一管理,以精细化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品质。三是彰显自然禀赋,实现“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与城市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山体、水系、森林、绿地等自然元素视为城市风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打通连接山水的景观视廊,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风貌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内外兼修,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厚植城市文明底蕴和发展根基。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要充分激发全体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最大化凝聚城市治理合力,着力形成鼓励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生态,持续释放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一方面,要以德润心,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选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释放历史文脉的教化功能。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为市民带来可及可感的文化体验。如加强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与社区、学校等社会组织的联动,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涵养市民品德、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健全市民文明行为养成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市民文明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推动全员共建,强化行动自觉,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明传播与城市治理,成为文明城市的建设者。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建设活动,将社区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主阵地,全面完善教育、文体、科普服务,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和城市气质。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