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电路老化存隐患,专业社工精准绘制改造图纸;待业群体谋生无门,技能培训嫁接电商资源开辟新路……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长春市西康路东社区持续探索以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通过孵化社会组织、项目化运作、资源整合联动等方式,有效破解社区服务“零敲碎打”的困境。这一创新实践,为新时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一方面,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另一方面,传统以行政主导、活动式帮扶为特征的社区服务,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困境。资源投入不少,但缺乏系统整合;活动开展频繁,却难以形成持续效应。突破“重复服务”与“服务空白”并存的怪圈,长春市西康路东社区以专业社会组织为引擎的“三社联动”,正是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提升精准服务能力的关键抓手。
破题之首,在于用“专业化”重塑服务链条,变“零星供给”为“系统响应”。过去,社区服务常被诟病“雨过地皮湿”,根源在于缺乏专业力量对需求进行精准识别、项目设计和长效跟踪。一些地方通过培育持证社工队伍,孵化专业组织,将分散的活动升级为拥有需求调研、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的闭环项目,使短期服务延伸为长期陪伴。这种转变本质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设计”的治理理念升华,契合中央强调的“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的要求。
破题之要,在于以“项目化”实现精准施策,变“粗放漫灌”为“精准滴灌”。基层事务千头万绪,资源始终有限,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项目化运作提供了可行方案。无论是为特定群体定制的改造计划,还是针对待业人员设计的技能培训,都是针对特定需求的精准干预。它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服务效能,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精度。这在人口结构变化、群众期待提升的背景下尤显重要——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投入力度,更需要找准服务的“针眼”,穿起民生需求的“千条线”。
破题之基,在于靠联动性整合多元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专业社会组织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资源的连接者。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既能对接政府公益创投资金,又能引入高校志愿者专业力量;既能激活本地商户资源,又能借助数字平台扩大影响。这种社区搭台、组织唱戏、多元参与的格局,打破了有限行政资源的瓶颈,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合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实现路径。
当然,推广这类经验仍需破解一些深层问题:如何破解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难题?怎样建立更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如何避免项目设计偏离居民真实需求?这些都需要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的权责边界,用制度化保障专业化。
当更多的专业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多的温暖服务深入社区角落,我们建设的不仅是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幸福中国,更是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