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与“中国文学新力量・东北网络文学周”圆桌论坛,先后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成功举办。两场高规格论坛同频共振,是“影文协同”的创新实践,为影视与文学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为吉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吉林影视创作始终保持着硬核实力与产业韧性,电影新力量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吉林电影人始终坚守“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的创作初心,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众多优秀作品既扎根黑土地的历史与现实,又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产生了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与此同时,吉林不断优化产业服务环境,《吉林省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拍在吉林——影视剧拍摄服务指南》等政策密集出台,整合200余处特色取景地并推出同名小程序,实现政策查询、取景地对接“掌上办”,大幅降低创作与拍摄成本。从创作端的精品迭出到产业端的服务升级,吉林电影已形成“内容创作—产业配套—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
文学创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说,吉林文学的新力量正处在厚积薄发的时期。东北网络文学的崛起,不仅推动地域文化的精准挖掘与创新表达,也成为影视改编的“富矿”。2024年东北地区网络文学IP多元化转化的实践表明,文学不仅能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路径拓展影响力,更能直接赋能相关产业发展。吉林省着眼未来,进一步深化文学发展布局:发布“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吉林作家作品推荐榜”,为IP转化搭建桥梁;成立吉林省短剧创作生产联盟,整合省作协、长影集团等多方资源,构建“创作—生产—传播—转化”一体化短剧生态,真正实现“本土素材—本土创作—本土转化”的闭环。特别是“新力量再出发”文学新秀培养计划的推出,更从人才层面为文学创作与转化提供了长效保障。
电影与文学双股“新力量”协同发力,如何实现“1+1>2”的产业倍增效应?从价值内核来看,要让电影创作与文学创作形成审美同频,降低IP转化中的内容损耗;从要素流动来看,要推动文学为电影提供优质剧本与IP储备,电影为文学拓宽传播渠道与商业空间,形成“文学IP—影视改编—短剧衍生”的产业链条;从发展支撑来看,需要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打破两大领域的发展壁垒,让资源配置更高效。
文化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内容创造力与产业协同力的竞争。以双股“新力量”为抓手,既深耕本土文化富矿锻造内容精品,又通过政策引导打通产业壁垒,构建起“影文互促、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我们就一定能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