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辽盆地腹地,一场关于二氧化碳的“深潜”革命正悄然改写着能源行业的绿色叙事。截至2025年8月,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量突破390万吨大关,这一数据不仅稳稳占据全国首位,更相当于为地球种下3500余万棵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地球“呼吸”减负。从30年前的技术探索,到如今成为亚洲最大全产业链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家级示范工程的“领跑者”,吉林油田以自主创新为钥,打开了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新通道,在全球能源转型舞台上擦亮了“中国智造”的名片。
技术突围
把二氧化碳变成“绿色动力”
回溯吉林油田与CCUS技术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30年前。彼时,面对国内低渗透、低丰度、低产出的“三低”油藏开发难度大、传统水驱采油效率低的行业难题,吉林油田科研团队率先将目光投向二氧化碳——这一曾被视为“环境负担”的气体,试图探索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双重价值”。从最初的实验室模拟,到小规模现场试验,科研人员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攻克了油藏适应性评估、注入工艺优化、防腐防气窜等一系列技术瓶颈。
如今的吉林油田CCUS工程,已稳稳扛起“五最”领先光环:国内集中式二氧化碳注入最早、注入HCPV(地下体积倍数)最大、CCUS流程工艺最全、注入地下二氧化碳最多、驱油效果最好。走进吉林油田的CCUS示范区,现代化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有序运转,经过提纯、压缩后的二氧化碳,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井口,再被高压注入地下千米深处的油藏。“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当开采石油的介质,既能实现碳封存,还能让石油采收率比传统水介质高20%以上。”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这项技术的“双赢”秘诀。
产业升级
从单井试验到全球输出
截至2025年8月,吉林油田已建成9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示范区,年注入二氧化碳能力达80万吨,累计助力生产原油超100万吨。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套陆相油藏CCUS-EOR(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若在全国同类油藏推广,预计可新增石油可采储量超10亿吨,相当于新开发一个年产3000万吨级的大油田,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与推广。近年来,吉林油田积极推动CCUS技术“走出去”,不仅在国内长庆、吐哈、新疆等油田成功落地,更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2024年底,吉林油田接到印尼佳布油田订单,为其提供CCUS技术方案与工程服务,成为我国陆相油藏CCUS技术首次出口海外的案例。“印尼佳布油田与吉林油田‘三低’油藏特征相似,我们的技术方案仅用3个月就完成适配优化,投用后预计可帮助该油田提高采收率20%,年封存二氧化碳15万吨。”吉林油田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合作不仅展现了中国技术的实力,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技术持续突破的同时,吉林油田也在不断完善CCUS产业链布局。2025年4月,国内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在吉林油田开工建设。这条总长约400公里的管道途经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分两期建设,一期管道总长280余公里,设计输量330万吨/年,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管道建成后,将实现吉林油田周边化工企业、电厂等碳排放源与油田CCUS项目的‘无缝衔接’,每年可额外封存二氧化碳超400万吨。”吉林油田管道工程项目部负责人表示,管道还将配套建设3座增压站、1座分输站,实现二氧化碳“捕集—输送—注入—埋存”全链条闭环,进一步降低CCUS项目成本。
从“碳减排”到“碳利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吉林油田的绿色转型之路,不仅改写了传统油田“高耗能、高排放”的刻板印象,更为全球能源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样本”。如今,在吉林油田的带动下,我省正在打造以CCUS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吸引了多家碳捕集设备制造、监测技术研发企业入驻,形成“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惠及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未来布局
打造“零碳油田”示范基地
站在新的起点,吉林油田并未停下脚步。未来,吉林油田将继续锚定“发展与美丽同行”理念,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注入二氧化碳200万吨、累计埋存1000万吨的目标,同时推动CCUS技术与风光发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融合,打造“零碳油田”示范基地。“我们不仅要做传统能源转型的‘先行者’,更要成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贡献者’。”吉林油田负责人表示,吉林油田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攻克低成本碳捕集、长周期埋存监测等关键技术,让CCUS技术在更多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从松辽盆地的试验井,到全球能源转型的“明星技术”,吉林油田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部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蝶变史。在这片黑色沃土上,二氧化碳不再是“环境负担”,而是驱动油田焕发新生的“绿色动力”;传统油田不再是“碳排放源”,而是守护地球生态的“碳封存库”。吉林油田的实践证明,能源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要坚守创新、勇于突破,传统能源企业同样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