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冰雪运动,关键在人,根本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强调“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加快冰雪产业发展,推动冬季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增强人民体质”。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雪期长、雪质优,具有开展冰雪运动的天然优势。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的策源地,应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系统思维,从课程建设、文化引领、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冰雪育人体系,为推动吉林省乃至全国冰雪运动发展贡献力量。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冰雪课程育人新范式。高校不仅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地,更是冰雪运动理念的传播源。应立足自身学科特色,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围绕“通识—专业—交叉”三级课程模型,形成冰雪课程集群。在通识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冰雪运动相关课程,将冰雪运动史、冬奥文化、冰雪运动技能和科普知识等内容纳入公共体育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知,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热爱冰雪运动;在专业层面,依托体育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开设滑冰、滑雪、冰球技术课,实行分层递进教学,确保零基础学生“滑得起来”、有基础学生“滑得专业”;在交叉学科层面,鼓励医学类高校设置“冰雪运动损伤防护”、旅游类高校设置“冰雪赛事与目的地运营”,以项目化教学驱动跨学科协同。比如开设“冰雪运动康复学”,将推拿手法、经穴刺激、药食同源理念贯通滑雪损伤防护、赛后恢复与体质提升,形成医学与体育的跨学科协同。同时,积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考核替代一次性体能测试,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原理与安全规范,完成从“会滑”到“慧滑”的跃升。
促进文化建设,讲好新时代吉林“冰雪故事”。以文化涵育为根本支点,冰雪运动方能摆脱“一季热、三季冷”的惯性,实现价值沉淀与行为固化。高校要深挖吉林冰雕、雪雕、冬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价值,推动冰雪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比如,以“冰雪文化节”为轴心,将雪雕、冰舞、民俗体验串联为沉浸式场景,辅以灯光投影和数字交互技术,把冷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资本。引导和支持师生开展冰雪题材文艺创作,打造冰雪主题展演、冰雪艺术展览、冰雪学术论坛等活动,增强冰雪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设立“冰雪艺术创作工作坊”,引导学生把冰雪运动的速度感凝练成旋律、舞蹈与视觉符号,以校园巡演、线上展映等方式完成价值传递。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设冰雪文化专栏,推送科普短文、运动处方与艺术赏析内容,形成线上线下文化闭环,引领更多学子走进冰天雪地,体验冰雪文化魅力,为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组织赛事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浓厚氛围。高校是青年学子的聚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冰雪赛事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有助于为冰雪运动发展输送更多人才。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校内冰雪运动会、滑雪比赛、滑冰比赛等赛事,将竞技性与娱乐性巧妙嫁接,设置雪圈竞速、雪地拔河、冰上保龄球等低门槛项目,并嵌入冰版画、灯谜、东北美食市集与非遗技艺等,把地域文化符号植入赛事场景,进一步强化情感认同。通过这种“课程—文化—赛事”一体设计方式,使冰雪运动成为可感、可知、可行、可传的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冰雪运动赛事,与其他高校和专业队伍交流切磋,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探索通过冰雪文化节、冰雪摄影展等活动传播冰雪文化,普及冰雪运动知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冰雪运动魅力,增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聚焦人才培养,打造冰雪运动人才“蓄水池”。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支撑。当前,吉林省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产业链快速延伸,岗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应主动对接“大冰雪”发展需求,以校地合作、校企协同为纽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在目标层面,应积极对接冰雪运动技能、产业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人才需求,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滑雪场、俱乐部、装备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雪道维护、赛事运营、装备改良转化为教学场景,推行学分与岗位双认定机制;在培养模式层面,应探索实行定向、订单培养,推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比如,吉林相关高校可与松花湖等雪场共建定向课程,学生实训即顶岗;优化专业结构,超常规布局冰雪运动员与教练员、冰雪装备研发与制作、冰雪旅游策划与管理、冰雪文创与国际传播等急需紧缺专业,大力培养“运动+运营”的冰雪复合型人才。通过打造多元路径缓解产业用工缺口,同时以人才回流反哺校园冰雪运动,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良性互动。
冰雪运动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同推进。高校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把服务冰雪运动、冰雪经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更多青年在冰天雪地中练就运动本领、涵养文化自信,在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实践中展现高校作为,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