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李舒航

课程思政是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充分发挥各课程之间协同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的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确保党的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奠定根基。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培根铸魂为要,锚定课程思政新坐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和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提升“四个自信”,让学生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骨气等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和实践之中。

强化“盐溶于水”的教育方式,创新课程思政发展模式。好的课程思政,犹如盐溶于水,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植入正确价值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课程与思政“两层皮”等问题,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方面协同共进,这是改进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有效地渗透和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效结合。要大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引导教师把专业能力提高同思政教育水平跃升结合起来、一起推进,更好地助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力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支撑。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融合起来,利用专业课领域中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开展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要善用“大思政课”,紧密结合发展现实,创造性开发课程思政教育载体,用好第二课堂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推动课程思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工具有着娴熟的运用能力。借助教育数字化的东风,紧贴新时代青少年学习成长需求特点,推进课程思政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迭代升级、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要坚持以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等资源和内容的教学体系,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广大教师应依托大数据画像技术分析学生实践表现、心理状态、精神态度、社交能力等数据,形成系统、科学的画像和数据质量报告,并针对学生学业、择业、就业和心理健康情况配置课程思政资源,因材施教,精准教学,让课程思政教育从批量生产向私人定制、从经验主导向数字驱动转变。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帮助学生在知识累积、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贡献思政教育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