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丰富乡村百姓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增添助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乡村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遵循,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果。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实到具体层面,融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化功能。一是重塑价值观培育的话语体系。越是通俗、朴实、无华的语言,往往越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越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面对农民群众时,要将原本抽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转化为乡村人民熟悉的语言,确保广大乡村人民能够听得懂、想明白、记得住。二是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和激励乡村百姓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同时推进诚信建设,强化乡村百姓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三是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让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向乡村倾斜,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传统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和奋发创新的精神追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智慧和经验。新时代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并持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切实发挥其对文明乡风的润化滋养作用。当前,乡村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激活乡村文化动能、促进文明行风建设需要通过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态、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构与表现形式创新,将其中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表达、通俗的道理,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一是精准聚焦农民群众需求,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组织开展“村晚”“村BA”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营造与人民群众贴近度更高的沉浸式体验文化氛围;二是立足乡村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推动创新呈现。加强农文旅融合,推进农业生产与科普研学、休闲观光、健康疗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在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基础上,推动其合理适度利用,培育一批辨识度高、市场前景好、游客评价高的乡村文旅IP,让游客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朴实、自然和谐、安居乐业等思想观念,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以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等方式,满足当代年轻人多样文化需求,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喜爱传统农耕文化。
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以乡风新面貌凝聚发展新动能。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不仅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乡村人口外流,乡土文化人才流失问题更加凸显,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是赓续乡土文脉的时代命题,更是激活乡村文化创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举。为此,一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名册,打造一支熟悉乡情、了解乡土文化、关心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如对乡村剪纸艺人、戏曲爱好者等的培育,他们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与深刻理解,要鼓励引导他们开展学习、创作和文化传播活动,逐渐成长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好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二是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三是构建乡村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完善激励奖励制度,让各级乡村文化人才都能获得对应认可,同时依托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和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参加省市文化培训、非遗展演活动,为其搭建技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拓展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扶持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为焕发文明乡风新气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