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元共生、交相辉映的地域文化,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到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从岭南的骑楼建筑到白山黑水间古老的渔猎文化,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地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系,也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与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地域文化、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进而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地域文化是滋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不是无本之木,其根基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之中。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具体呈现,作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属性;既是民族文化的微观载体,也是文化自信的原始起点。一方面,地域文化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印记、一地人民的集体记忆。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是特定地域历史演进的见证,这些文化符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方言、习俗、技艺等载体,将民族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集体经验,并通过代际传递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熔铸于血脉之中,形成文化认同的深层纽带。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彰显着文明多样性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断流,正是因为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各地域文化既保持自身特质,又实现交流互鉴,不同地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差异中互补,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态,更赋予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与再生能力。此外,地域文化还不断塑造着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可感的精神力量。江南“水乡智慧”孕育了灵动务实的处世哲学,西北的“黄土精神”锻造了坚韧不屈的性格品质,岭南的“海洋气质”催生了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这些地域文化特质随着时间发展通过生活实践不断“再生产”,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为延续和传承民族精神提供了强大支撑。
构建地域文化传承体系,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传承地域文化不是简单静态保存,而是要在现代性转化中实现创造性发展。这需要构建起教育普及、制度保障、创新传播等多维一体的传承体系,让地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一是以教育普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教育是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主渠道,应积极探索将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在中小学开设乡土文化课程,通过方言保护、非遗技艺体验、地方史志研读等形式,让青少年在“知家乡、爱家乡”中建立文化认同;高校可设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具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推动社区教育、老年大学等终身学习平台参与文化传承,形成全龄段、全覆盖的教育网络,使地域文化成为滋养百姓心灵的精神养分。二是以制度保障文化传承。文化传承需要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建立地域文化资源普查与分级保护制度,对濒危文化形态实施抢救性记录。城乡建设中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杜绝“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破坏性开发。探索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特定区域内维护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和原生性,让地域文化在真实场景中再现生机。三是以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数字技术能够为地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可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复原地域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以“年轻态”触达公众。大力培育地域文化网红IP,推动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消费体验中成为文化传播者,实现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推动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双向赋能。传承不是复古,创新方能永续。地域文化要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融合,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一是以现代性转化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地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只有经过现代诠释才能更好地释放文化价值。如,地域农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地域宗族文化的互助传统可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参与机制。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嫁接,而要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形式,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二是以跨界融合拓展地域文化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化浪潮中,地域文化需突破地域限制,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价值升维。如推动地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兼具地域特点、传统韵味与时尚气息的文创产品。三是以文明互鉴彰显中华文化风采。地域文化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之一。要通过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地论坛、国际非遗节等活动,更好地传播各地地域文化。支持和引导地方戏曲、节庆习俗“走出去”,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魅力的同时,实现地域文化的自我升华。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传承地域文化既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以创新之举持续激发中华文化基因,才能让中华文明在多元地域文化的交响中,为中华儿女提升文化自信注入澎湃动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