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别有洞天窟窿山

朱艺文

G331图们至珲春之间有个凉水镇,凉水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特色鲜明的风物文脉,成为凉水人引以为豪的宝贵遗产。

凉水镇境内的窟窿山临图们江而立,扼守珲春边疆与内地咽喉要道,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

窟窿山山势奇异,林草丰茂,被视为户外登山探秘的理想之地。林中缓行,会发现一个半米高的四棱形石柱,上面写有“边墙”“边壕”字样。一条凸起的土筑城墙断断续续,向外一侧则有看似战壕的凹沟。窟窿山北面的G331所在地曾经为渤海国时期的古驿道,也是东北亚冰雪古道的重要节点。从窟窿山早已湮圮的遗迹来看,此处应该是从前军队交战之冲、争界之垒,上演过金鼓齐鸣的一幕幕。

凉水镇旧时叫凉水泉子。原来这里有一眼山泉,流出的泉水格外清凉爽口,滋润心田,人们便临水而居,逐渐形成村落。

1957年初春,当地民众在窟窿山西南与图们江之间的土地上修筑水渠,从泥土中陆续挖掘出疑似古代器物的碎片。有关专家学者闻讯而来,开始了一番考古发掘。窟窿山下发现的古代人类遗存,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且出土种类繁多,有几件在长白山区尚属首次发现。这里被命名为窟窿山古城遗址,凉水镇因拥有窟窿山城而引起广泛关注。

大约4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留下不同时期的生活印迹。距地表100厘米有两个文化层,分别为原始社会末期和渤海、辽金时代。两个文化层距地表50厘米界线清晰,相互叠压。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瓷器和建筑构件,至今地表仍能捡到莲花纹瓦当和陶器碎片。据推测,这里最早是延边先民北沃沮人的原始居住地,他们那时已经进入定居生活,学会制造石器和骨角器,发明了陶器,并形成原始农牧业和自己的葬俗习惯。到了渤海、辽金时期,这里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重镇。从两类出土文物中足以窥视到窟窿山古城遗址的厚重,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三足器。贝币,在古代被视为价值和财富的象征,我国商周时期已广泛使用。窟窿山遗址有贝币出土,说明这里已经开始了货币交换。出土的三足器虽然是足部残片,但同样让人瞠目,这种叫“鬲”的陶器与鼎一般,商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该器物形状一般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足脚,便于炊煮使用。三足器在凉水现身,表明图们江流域与中原文明应当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凉水镇曾世代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明朝永乐五年在凉水镇东甸村附近设置了穆霞河卫;清朝实行封禁政策,曾在此设置漠黑甸子卡伦。1881年的深秋,清朝钦差大臣吴大澂勘边定界途经凉水泉子,见这里群山环绕,江水悠然,平畴沃野,便驻足仔细查询。他得知这里自古人烟不绝,是通往沿海边陲的必经之地,后因受到清朝封禁影响,又屡遭沙俄入侵者驱逐,留下空悠悠的旷野和往事传说,吴大澂颇为伤感。他在《皇华纪程》一书中回忆道:“我初度地凉水泉,六十里中无人烟。膏腴一片空弃捐,临江四顾心茫然。”为此,他冒着侵犯清王朝200多年来“边外皇祖龙兴之地不得开垦”祖制的风险,上书光绪帝请求打开边禁,招民实边,开荒耕种。由于他屡次上书,情辞恳切,陈说利害,终于感动朝廷,准许他招关内移民到吉林东陲垦荒耕地。

于是,吴大澂命人在凉水泉子“建棚修屋”,专门设立劝农所,吸引四面八方的黎民百姓前来安家落户。同年,又在珲春设立招垦总局,派员去山东招募人员……这是解禁后东北设立的第一个招垦机构,开创了近代土地开发的先河。

对新落户的移民给予优惠政策,如每棚(10户)给予3辆车;每2户分1头牛,牛按半价计算,3年内还清即可;所开垦土地3年内免交赋税。如此一来,山清水秀的凉水泉子很快又恢复了人气。

1886年,吴大澂奉命再次前往珲春同沙俄重新勘边定界,路过凉水泉子时,发现这里已变成“朝出耦耕荷锄便”“鸡犬农家相毗连”的新景象,很是兴奋。临别时,他含泪向这片热土深深鞠躬。

日子安逸,人畜兴旺,大家欣慰之余凑在一起闲聊,决定向吴大澂求书,以表铭记都统大人的恩情。此时,吴大澂正与沙俄展开针锋相对的谈判,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从容若定,默默挥毫写下多幅篆书“龙虎”字帖,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吴大澂得知凉水泉子民众之意,从中挑选了一幅命人送去。大家欣喜之余,从附近的亭岩山弄来一块当地特产花岗岩石材,采用双钩线刻笔法,将“龙虎”两个大字镌刻在1.4米高、1.38米宽的石面,竖立在镇东3.5公里处的道路边。后来,因公路重修,这块石刻的位置又几经变迁。

吴大澂本是书画名流,书写的“龙虎”系象形钟鼎文,笔画圆畅,气势飞动,组合在一起妙趣横生,好似两只猛兽昂头翘尾、怒目飞足,让人看着提神。凉水泉子的百姓从此见字思人,从心底怀念这位给他们生活带来安逸的恩人。“龙虎精神”也被看成历史赋予凉水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窟窿山上真的有“窟窿”吗?当然有!窟窿山的“窟窿”处于北侧半山腰陡坡的隐蔽处,所以不易被发现。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游击战士在里面休息养伤。“窟窿”呈漏斗状,洞口高3.9米,最宽处2.8米,深9.3米。

沿着窟窿山边墙、边壕继续向西,走到尽头的时候,脚下突然断崖直立、怪石嶙峋。驻足凝神远眺,一幅壮丽的长卷铺展开来。只见山峦、江水、高架桥、村庄、田野装点其中,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在崖顶之上,两座十几米高的石峰并排耸峙,傲然凌空。石峰中间有一条极度狭窄的鸟道,让人望而却步。令人新奇的是整个崖壁和石峰均由含沙砾岩而成,亮人眼目。也许是风向、山势和水流成就了这一地质奇观,把岁月的沧桑感清晰刻画出来,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绿水青山是凉水镇的底色。该镇37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2%,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成为动植物的乐园。有一种叫大字杜鹃的粉红色花卉,以其娇美的姿态,被誉为“躲在密林中的红颜”。大字杜鹃属落叶灌木,一般高1——2米,花朵大且艳丽,花冠舒展,因叶子形状如“大”字而得名。如果春季走进林中,便会见到大片盛开的大字杜鹃花,令人惊喜。

在长白山区,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才能见到大字杜鹃的踪迹,她们从何而来?她们有着怎样的经历?就像长白山美人松一样,她们守望一方,戴着神秘的面纱任人评说。

如果从山下远处观望,窟窿山酷似一条遨游的苍龙。20世纪30年代,因为窟窿山具有惟妙惟肖的龙形特质,被看作是“阻风拦炁”的形胜之地,加上当年这一带抗日游击队活跃,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梦魇,他们曾几度进行破坏。附近的那座1937年建成的铁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两天前被炸毁,成为如今的凉水断桥。

山河之痛,深藏在岁月的记忆里。

位于窟窿山遗址旁的村庄叫庆荣村。

庆荣村是凉水镇13个社区和行政村之一。走进村里打造的“文化一条街”,首先看到的是“窟窿山遗址”石碑。

这座立于1961年的石碑,倒在农田里被杂草掩埋。村民发现后重新擦洗干净,并垒筑坚固的底座,重新安放。街路两旁除了花坛,还摆放了村里收集上来的石碾、陶罐、农耕用具等老物件,在朝鲜族传统民宅衬托下,透射出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

据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金光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凉水人民公社为大力发展牧业,20世纪50年代末将窟窿山村更名为窟窿山作业区。时任生产队长的俞春万带领大家在琵琶沟兴修水库,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大搞牧业生产,此地呈现出“六畜兴旺、牛羊遍地”的繁荣景象,曾受到中央和省里的表彰。窟窿山作业区因此得名“庆荣作业区”,窟窿山村后来也改名为庆荣村,含“庆祝荣光”之意。的确,集中精力建设美好家园,在这里不仅是追求与信念,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如今,庆荣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文化广场、养老大院、文化长廊相继建成,广场的舞台上方“边疆庆荣 山水韵长”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全村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动工,家家户户用上了室内卫生间。采用热泵空气能技术,彻底改变农村传统取暖方式,农民在乡下也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他们发展特色农业,创立优质品牌。充分发挥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培育出颗粒晶莹饱满、色泽莹润透亮、干物质积累淳厚、米饭清香适口的“稻花香米”,在第23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产品金奖”荣誉称号。采用绿色食材和窖藏式发酵方法,腌制的朝鲜族辣白菜带着“家的味道”,脆嫩爽口,深受消费者好评。

打造研学基地示范项目。一个边陲小村,有着超前站位和考量,实在难能可贵。他们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致力于建设一个集研学教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通过“研学+文旅+历史+民俗+美食”多业态深度融合,着力实现游客从“可以来”到“想要来”的转变,并推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戍边”的“五同教育”精品项目,构建精品化、沉浸式研学,使边境村成为旅游打卡地。

梧桐引来金凤凰。2024年9月,西藏日喀则研学团一行30余人来庆荣村开展研学活动,他们在考察了“千村示范”创建成果后,对这里发生的“美丽经济”蝶变赞不绝口。

庆荣村是凉水镇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振兴乡村经济大潮中,凉水人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辛勤耕耘,一方天地散发出迷人色彩,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们的目光。

其实,在凉水镇,只要用心感受,一定会见到另一番天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