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大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

尹艺红 徐玉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新征程上,大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必要性,通过强化课程育人、深化实践育人、优化协同育人等路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格局,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深厚文化底蕴、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和文化支撑。

深刻理解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文化素养涵盖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等多个层面,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广大青年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坚守理想信念,进而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从社会发展维度看,文化素养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纽带。良好的文化素养能让青年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个体与集体、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从国家战略维度看,文化素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青年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其文化素养决定了国家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只有当青年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素养中的创新思维与人文底蕴,能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提供灵感源泉,助力国家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文化与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课程育人,夯实文化知识根基。提升青年文化素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通过构建“必修+选修+实践”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将文化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相关必修课中要强化传统文化与人文经典教育,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经典名著选读等课程,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选修课应兼顾多元文化需求,增设艺术鉴赏、民俗文化、世界文明史等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理工科专业中融入科技伦理、科学史等人文内容,在文科专业中强化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多学科知识融汇中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深化实践育人,在促进知行合一中涵养青年文化自觉。实践是厚积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涵养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节、艺术展演、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化才华的平台,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定期组织文化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历史古迹、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宣传传承方面志愿服务,如担任博物馆讲解员、社区文化宣传员等,在服务中深化文化理解、激发文化自觉。加强校企合作,将优秀文化企业资源引入校园,开展文化创意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组织、表达、创新等方面能力,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优化协同育人,打造文化素养培育共同体。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阵地,营造时时、处处、事事皆可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激活家庭育人功能。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形式,引导家长重视文化传承,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鼓励家庭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红色教育实践等,让家庭成为文化素养培育的“第一课堂”。三是凝聚社会育人力量。积极统筹各类文化资源,推动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文化育人,提供实践岗位、捐赠文化资源、组织志愿服务,形成“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