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小松子”何以能成“大产业”

柳五

近日,中国—吉林梅河新区(国际)松子大会盛大开幕,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百余家企业齐聚梅河口,共谋松子产业发展之路。一颗小小的松子,正成为梅河口迈向“全球松子产业之都”的重要支点。从传统的原料集散地到如今的产业高地,梅河口做对了什么?其发展路径能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哪些启示?

梅河口的第一个“做对”,在于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产业生态。过去,许多地方的特色产业往往局限于种植或初级加工,价值链短,抗风险能力弱。梅河口跳出“就松子抓松子”的单一思维,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产业从原料集散向精深加工、标准制定等全面升级。松子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产品,更集成政策解读、金融服务、经贸交流、美食文化于一体,为产业注入持续动力。这种系统性的产业生态构建,让松子产业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跃升。

第二个“做对”,是以开放合作拓展产业边界。地方特色产业最忌“画地为牢”。梅河口以“松子联世界,梅城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搭建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邀请国际行业组织、各国企业参展,发布多国松子产情报告,组织国际物流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增加了订单,更带来了国际市场的视野、规则与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唯有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才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个“做对”,是以精准政策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因势利导,但政府之手贵在精准、重在赋能。梅河口海关提供“绿色通道”压缩通关时长,税务部门讲解优惠申报流程,信保机构为外贸企业“出海”护航,财政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松子贷”。这些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瞄准了企业在外贸、融资、通关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体现了“滴灌式”的精巧调控,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第四个“做对”,是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价值。梅河口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松子加工上,而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发布营养成分解析报告、引入最新检测标准、推动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持续创新,梅河口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让一颗小松子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

梅河口的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产业并非一定要追逐高科技或新兴业态,善于“点石成金”,传统产业同样能打造成为“隐形冠军”。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融合思维:一是产业链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要素融合,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各类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三是市场融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四是政企融合,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共同营造优良的产业生态。

从小松子到大产业的实践和探索,为众多寻求特色发展之路的地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它启示我们,地方产业发展贵在“特色”,成败在“融合”。唯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推动产业生态演进,以开放姿态整合国内外资源,以精准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让“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而持久的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