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越精细,越能照见治理的智慧。过去提起停车难,人们总想到“建大停车场”“扩道路容量”等宏大叙事,却往往忽略了城市里最不起眼的“边角料”——搬迁后待上市的空地、规划调整后的闲置地块、“断头路”两边的狭长地带……这些被遗忘的“零碎空间”,在安徽合肥被盘活成了“金边银角”。寿春路东段的60个临时停车位,让老城区节假日不再“一位难求”;双井社区的205个车位,为密集小区按下停车“舒缓键”;包望交口的400个车位,将充电功能融入其中,让商圈与生活圈无缝衔接。这些改造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劳民伤财,却精准缓解了群众的“痛楚”,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城市治理的新思路。
这样的实践打破了“治理即管理”的思维定式。边角地的“变身”,表面上看是解决停车难问题,内核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把“断头路”违停重灾区变成停车场,将闲置地块规划为综合停车场,这些举措早已超越了“解决问题”的层面,转而追求“提升体验”——环境脏乱差得以整治,群众停车焦虑缓解。
这样的探索为城市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样本。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向存量要空间”早已不是新鲜概念,但真正做到的城市却不多。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没有因“临时”而敷衍,没有因“边角”而放弃,反而以“微改造”实现“大效益”。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本质上是对城市资源的敬畏:每一寸土地都不是“边角余料”,而是等待被激活的“潜力股”;每一次改造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铺路石”。
城市治理是一盘大棋,既要有“落子无悔”的战略定力,又要有“见微知著”的战术智慧。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学会在“边角地”里找空间、从“小问题”中寻突破,就能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毕竟,真正的宜居城市,不在于高楼大厦的璀璨,而体现在街角停车位的便利上;不在于规划图纸的宏大,而彰显在群众轻盈的脚步声中。这或许就是合肥“边角地”实践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把“以人为本”写进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