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更是凝聚群众力量的关键纽带。对党员干部而言,善讲“群众语言”是检验其扎根群众、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态度的标尺,更是凝聚民心、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
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民心,“大白话”是最有效的“粘合剂”。对普通群众来说,党的政策理论有些抽象,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党员干部必须放下“官架子”,满怀真诚地深入基层,在地头与农户拉家常,在车间与工人聊生产,在“柴米油盐”中找切入点,把抽象政策转化为身边具体事例。比如讲解乡村振兴的政策,不说“产业融合发展”,而是告诉老百姓“如何把果园变采摘园,让农产品卖好价”,使群众听得懂、能照做,让政策红利落地,提升话语含金量。
讲真话,是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的“试金石”,更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前提”。党员干部话语的真实性关乎党的公信力。党员干部讲真话需怀真心、带真情,内容要符合实际、顺应规律、贴近民心。面对民生难题,与其用“正在研究”敷衍了事,不如把“困难、措施与进展”坦诚交底。掏心窝的真话,虽无华丽辞藻,却能让群众感受到真诚与担当,筑牢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视干部为“自己人”。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善讲“土话”,是贴近群众、引发共鸣的“加速器”。各地群众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土话”里藏着群众智慧,是拉近干群之间距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要入乡随俗,主动学说群众语言,在听“土话”中懂风土、知民情,将“实在嗑”“贴心话”融入工作。生动易懂、朗朗上口的“土话”,群众乐于听、记得牢,既增“鱼水情谊”,又聚发展合力。
善用群众语言不是软任务,而是党员干部的硬本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唯有以“群众听得懂的话”传递政策温度,以“群众信得过的话”彰显担当,以“群众喜欢听的话”拉近距离,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复兴筑牢群众基础。折射出矮化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那些看起来时髦、前卫的网络烂梗,殊不知,背后躲藏着一个无知萎靡、空洞虚浮的灵魂。无论如何,坚决将网络烂梗挡在校门之外,让校园充盈绿色、文明、正气与活力,才是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正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