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经济

G331吉林段“变形”记

——一条边疆公路的“多维进化”

本报记者 邹鹏亮

为季冻区公路量身打造抗严寒“路面配方”,破解了低温冻胀、融沉开裂的养护难题。

直通长白山的G331公路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油亮的光芒。

棚洞防护设施在保持孤石独特景观不受影响的同时,有效增强了通行安全保障能力。

集安服务楼。

高空作业施工现场。

长白山驿站。

当晨雾漫过长白山脉的林海,第一缕阳光落在G331吉林段的沥青路面上时,一辆满载游客的房车正缓缓驶入集安服务区。车旁,穿朝鲜族服饰的姑娘正教孩子们绣传统纹样;不远处的观景台,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等待界江日出;服务区角落的应急物资储备点里,除雪车与抢修机具静静待命——这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藏着这条边疆公路的“变形密码”。

曾经,G331吉林段只是吉林东部边境线上一条普通的交通线,连接着散落的村镇,承载着简单的通行功能。如今,它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生态为纸、产业为韵,完成了从“单一交通线”到“多维发展轴”的蜕变,不仅成为吉林文旅的“黄金名片”,更构建起边境地区“平急两用、产业融合”的新范式,为全国边疆公路建设写下了生动的“吉林样本”。

科技赋能

让每一公里都藏着“智慧基因”

G331吉林段的“变形”,始于对传统公路痛点的精准破解,而科技,正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在规划之初,项目团队就摒弃了“经验选址”的老路,给公路安上了“智慧大脑”。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他们将沿线几千公里的地形、景点、车流数据,甚至游客停留习惯都纳入系统,经过模型运算,那些“风景绝佳、游客青睐”的黄金点位被一一锁定。最终落地的“8+43+22+N”服务体系,像一串珍珠项链,把8个综合服务区、43个驿站、22个观景台和无数休憩点串联起来。这套体系不仅让游客能快速直达长白山、高句丽王城等核心景区,更实现了“快进慢游”的自在——想拍界江日落,随时能拐进观景台;旅途疲惫,就近的驿站便能歇脚,据测算,服务设施使用率因此提升20%以上。

而在长白山麓的复杂地质环境中,科技更成了守护安全的“隐形屏障”。这里的季节性冻融让岩土体“反复无常”,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暗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搭建起“空天地体”四位一体监测网络:卫星遥感像“千里眼”捕捉毫米级山体形变,无人机带着热红外相机定期“巡逻”,GNSS设备实时传输地表位移数据,微震台网则像“听诊器”深入岩体内部。这套网络针对不同灾害定制监测方案,再配上“机制-数据双驱动”预警系统,能精准判断地质体灾变阶段,给出红、橙、黄、蓝四级预警。去年一次边坡微震异常,系统提前48小时发出预警,养护团队及时处置,避免了险情扩大。

就连路面建设,也充满了“科技范儿”。季冻区的低温冻胀、融沉开裂,曾是公路养护的“老大难”。在G331公路572公里至574公里段,四种“定制款”路面结构在此“同台竞技”,每一层都埋着精密传感器,实时捕捉受力与温度变化。再加上“路面足尺加速加载设备”这个“时光加速器”,原本需要几年观察的路面寿命演变,1个月就能摸清规律。这些数据转化为路面开裂、车辙、基层疲劳三套“预测模型”,为公路量身打造出经得住严寒考验的“路面配方”。

文化铸魂

流动的“边疆文化画册”

行驶在G331吉林段,就像翻开一本流动的文化画册——从集安的高句丽遗韵到长白县的渤海国风情,从延边州的朝鲜族民居到长白山麓的自然肌理,每一段公路的建筑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文化故事。

项目团队深知,边疆公路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纽带。他们先通过GIS技术绘制“文化资源地图”,将沿线划分为五大文化区段,再用建筑学、符号学的手法,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形态。在集安段,“神鸟腾飞”服务区用仿石材墙面搭配刚毅屋顶,复刻出高句丽古国的雄浑;长白县的驿站采用灰瓦白墙红柱,在规整院落里藏着渤海国“海东盛国”的大气;进入延边州,飞檐翘角的屋顶、素雅木窗又染上了朝鲜族民居的清新;到了长白山麓,服务区则像卧在山林里的雪花,大落地窗把林海框成天然画作,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文化的表达不止于建筑外观。在沿线服务区,那些散落在乡村里的非遗技艺被重新激活:游客可以坐下来绣朝鲜族纹样、剪满族窗花,偶尔还能遇上小型民俗表演,让旅途变成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高句丽遗址、抗联旧址旁的研学点里,扫码就能打开智慧导览,历史故事跟着脚步流动,孩子们在旅途中听完了一堂生动的“行走课堂”。而“风物集市”里的长白山人参、鸭绿江冷水鱼,还有边境村妇手作的小物件,不仅让游客带走了地道特产,更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生态共生

与长白山的“双向奔赴”

穿越长白山麓的G331吉林段,最动人的风景,是公路与自然的温柔相处。项目团队始终秉持“让步自然”的理念,在建设中践行“两山”理念,让公路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而非破坏者。

为了守护野生动物的家园,项目团队提前架起红外相机,像给山林做“人口普查”般,记录下狍子、水鸟等动植物的活动轨迹,形成详尽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这份“自然档案”成了公路设计的隐形指南——在长白山、鸭绿江上游等关键区域,动物通道与生态廊道悄悄“生长”,它们不像人工建筑那般突兀,更像自然延伸的林间小径,让迁徙的动物能安稳穿过公路。再配上“感知—分析—决策—响应”智能体系,一旦发现动物活动便提前预警,把“被动避让”变成了“主动守护”。

长白山是东北的“水塔”,鸭绿江、图们江是界江碧波,水源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项目团队摒弃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构建起“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防护网。在前川大桥下,低碳人工湿地成了天然“净水器”,桥面径流经过芦苇、菖蒲层层过滤,最终排入江河的水稳稳达到一级标准;水源保护区路段采用“海绵型”路面,生态边沟接住初期雨水,让污染物在土壤与植物的自然过滤中消解。这套体系就像给水源织了一张“过滤网”,让长白山的“源头活水”始终保持清澈。

季冻区的边坡曾是建设中的“硬骨头”——冬天冻胀、夏天融沉,土壤贫瘠得难长草木。项目团队改用“工程+生态”的手法:高强度土工格室像给边坡织了件“防护衣”,固定松散土壤;煤基有机质、功能菌剂给土地“补充营养”,唤醒土壤活性;最后播下乡土植物种子,用生态喷播技术让它们快速扎根。如今,288公里、291公里等试验段的边坡早已绿意盎然,植被成活率超过85%,春有野花、秋有彩叶,曾经的工程创面变成了与山林融为一体的“绿腰带”。

产业赋能

边境发展的“超级引擎”

G331吉林段的价值,早已超越“通行”本身。它以“国防安全线—产业能量带—跨境黄金轴—应急生命线”四轴合一的姿态,成为拉动沿边区域发展的“超级引擎”。

“平急两用”是这条公路的鲜明特质。在长白山服务区,医疗救助点里常用药品、血压计、血糖仪随时待命,员工胸前的“初级救护员”徽章格外亮眼——这是它的“日常模式”,守护着旅途健康;而二道白河运营服务中心的公路抢修储备点里,除雪车、路基加固材料分门别类,如同“公路医生”随时待命,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边境安全威胁,沿线服务节点便迅速切换“应急模式”,确保人员物资运输“生命线”不中断。

公路的延伸,总能牵出产业的藤蔓。G331深入挖掘沿线资源禀赋,将公路变成“产业融合纽带”。沿线服务区从“加油休息站”转型为“产业服务节点”:有的设特色农产品专柜,展示林下参、山野菜;有的成了“边境风光导览站”,对接旅游线路。一条公路,串联起田间地头与市场餐桌,让边境的“绿水青山”通过交通网络变成“金山银山”。

对于跨境出行而言,G331更成了“对外开放的黄金轴”。如今沿着公路往来边境口岸,通关流程更便捷、运输制度更完善,高标准通关模式让“跨境通勤”如同同城出行。这背后,是公路服务体系与跨境运输便利化制度的深度耦合——交通互联不再是地图上的虚线,而是实实在在缩短的物流时间、降低的贸易成本,让吉林沿边地区更紧密地嵌入对外开放大格局。

从“单一交通线”到“多维发展轴”,G331吉林段的“变形记”,是边疆公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用科技破解建设难题,用文化赋予公路灵魂,用生态守护自然肌理,用产业激活区域活力,最终让一条路成为连接风景与生活、文化与传承、发展与保护的纽带。如今,当车轮驶过这条边疆公路,窗外是长白山的层林尽染,身旁是文化驿站的烟火气,远方是跨境贸易的繁忙——这便是交通的意义,不仅在于连接两地,更在于激活一片区域的内生动力,绘就边境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