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以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

周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人文建设协同不足的深层次难题,是亟待回答的新时代课题。人文经济学以“人文为魂、内化于经、文明交融”为核心要义,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为解析东北振兴密码、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全新视角。加强人文经济学研究,秉持人文理念,探索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运用,更是推动东北从资源驱动向人文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需要,对构建东北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人文经济学:解码东北振兴的理论新范式

人文经济学并非“人文+经济”的简单拼接,而是以人文思想内化于经济运行各领域的全新学科范式,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物化”倾向,回归“人是发展的目的而非工具”的本质认知。这一理论视角与东北全面振兴的实践需求高度契合,为破解区域发展瓶颈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从理论根基来看,人文经济学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经典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恩格斯更明确将这一论断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深刻揭示了人文与经济的内在统一性。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为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科学方向——振兴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精神富足与发展权利的充分保障,是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统一。

从东北发展实践来看,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精准对应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矛盾。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既孕育了国企担当、工匠精神等宝贵的人文资源,也积淀了“官本位”意识、市场观念不足和资源依赖等制约因素。近年来,吉林冰雪经济、辽宁工业文旅等产业的成功探索实践,已显现出人文与经济融合的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人文资源转化不足、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人才活力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人文经济学倡导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和体制内化的三维路径,为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操作框架,能够更好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从政策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

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价值

人文经济学既涵盖共性的人文经济规律,也可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聚焦于独特的地域人文资源与经济形态的互动关系。这种特质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与时代价值,是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创新拓展。

东北人文资源的丰富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深厚底蕴。从文化基因来看,东北既有“闯关东”精神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品格,也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包容特质;从工业遗产来看,东北百年工业发展史留下的厂房、设备与技艺,承载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集体记忆与工匠精神;从生态禀赋来看,长白山、查干湖等自然景观与冰雪文化结合,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人文资源。这些人文资源包含众多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助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文经济学大有可为。

东北全面振兴的实践需求使得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东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重任务。人文经济学能够为解决这些实践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在体制改革层面,可探索构建“人文性市场体系”,破除束缚人才流动、创新转化的制度障碍;在结构优化层面,能为文旅融合、冰雪经济、工业遗产活化等提供理论指导;在发展方式层面,可推动形成“创新驱动+人文赋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吉林冰雪经济的崛起正是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例证,通过挖掘长白山文化、渔猎民俗等人文元素,实现“白雪换白银”的转型,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提供生动注释。

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意义。东北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工业基地,其全面振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全面振兴,应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的协同共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东北样本”,同时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方载体、推动中俄蒙朝人文经贸交流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区域力量。

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需要立足区域特质,紧扣“内化融合”核心,从体制创新、结构优化、文化激活、人才培育四个关键维度推动人文经济学理论成果转化为东北全面振兴实效。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人文发展优良环境。体制机制是人文思想内化于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首先应聚焦制度创新。按照人文经济学“上中下内外”的分析框架,可以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政府治理的人文转型,完善和构建服务型、人文型政府;二是强化市场体系的人文培育,破解“人际关系过度人情化”对市场规则的干扰,培育诚信友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文化;三是以人文经济学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探索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保护创业者的制度环境。

瞄准经济结构优化,探索人文赋能产业升级路径。产业结构优化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发挥人文经济学的赋能作用,应着力探索人文元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形成“文化育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的良性循环。在农业领域,可开展黑土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研究,培育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在工业领域,重点研究工业遗产的人文转化,推动老厂房向工业博物馆、文创园区转型,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蜕变;在服务业领域,深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单一观光向文化体验升级。同时,应加强数字经济与人文融合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东北文化IP,发展数字文创、在线演艺等新业态。

深挖地域文化价值,激活人文资源内生动力。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立足文化根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开展地域文化精华的提炼研究,系统梳理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等的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激励区域发展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糟粕的摒弃研究,针对资源依赖症、小富即安等消极观念,探索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实践激励等方式实现观念更新。

坚持以人为本导向,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人的发展”是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把人才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强化人才需求结构研究,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分析高端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特征,建立“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人文关怀”的适配机制;二是进一步打造人才留存环境,突破“重物质激励轻人文关怀”的传统思维,探索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尊重人才社会氛围、完善家庭支持政策等人文举措,增强人才归属感;三是着力推动本土人才培育,挖掘东北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潜力,以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研人员活力,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同时,应特别关注返乡创业人才群体,总结其带动区域发展的经验模式,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北全面振兴已进入攻坚突破的关键阶段。推动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既是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当“闯关东”的开拓精神转化为创新动力,当冰雪山水的生态人文融入产业发展,当体制机制的人文温度激活市场活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将在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力量,这正是人文经济学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价值所在。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