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进一步深化城乡关系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大省,吉林应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依托,把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维度协同发力,更好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以城乡产业融合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根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更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要以全产业链融合为抓手,推动城乡产业深度对接,打通产业联动堵点。一方面要立足城乡功能互补优势,构建“城市研发+乡村生产”“城市市场+乡村基地”等产业联动模式,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与城市消费市场无缝衔接。例如,农安县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使城市餐饮企业与乡村种植基地直接对接,既确保了城市食材的稳定供应,又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融合型产业,建设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乡土文化资源等紧密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产业链,从而实现城乡产业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以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是实现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不断完善城乡人才流动政策体系,鼓励城市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向乡村流动,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建立城乡人才合作平台,推动大专院校与乡村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候鸟型”专家服务,既为乡村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又为城市人才提供基层实践机会,形成“城市人才下乡带技术、乡土人才进城学管理”的良性互动格局,让乡村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比如,东丰县实施“人才兴鹿”工程,构建“产才共融”发展模式,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成立了东丰梅花鹿产业发展院士工作站,吸引众多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形成“养殖主体+大型加工企业”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百姓就地就业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以城乡生态共治共建共享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为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要立足吉林拥有的绿色资源禀赋,建立城乡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以生态协同修复整治为抓手,以统筹推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重点,以创新转化生态产品价值为突破,以共建生态文明为关键,厚植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底色,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品质,实现“乡村生态美、城市环境优”的城乡生态共同体。具体实践中,要积极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梨树模式”升级版,通过秸秆覆盖还田、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护好优质黑土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创新“林参间作”模式,推进非林地种植技术,实现“伐林种参”向“生态养参”转型;依托矿泉水资源富集优势,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矿泉水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吉林好水”品牌,不断将吉林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以城乡文化交融互鉴涵养乡村百姓精神文化内核。文化是城乡融合的灵魂。在文化交融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守护好乡愁根脉,也要实现城乡文化的互融共进。吉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应立足多民族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城乡文化品牌。比如,深入挖掘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展示农乐舞、辣白菜制作等非遗技艺,打造“长白山下朝鲜族美丽村庄”文旅品牌等举措,推动城乡“文旅+民俗”的深度融合发展。要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双向流动,城市端积极引入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设置乡土文化展示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开展文化下乡、艺术进村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用城乡文化交融的切实举措筑牢城乡文化发展根基,继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以城乡基层组织协同联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能够有效统筹城乡资源,凝聚发展合力。要善于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城乡党员共同参与城市建设、乡村治理。建立城乡党建联建机制,推动城市优质党建资源向乡村流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乡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常态化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活动,使城市党员与乡村党员结成对子,共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难题,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