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保护利用并重 用古村落承载文脉留住乡愁

刘 静

绿水长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风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耕读传家、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历经千百年时光洗礼留存下来的古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印刻着抹不去的乡土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白山松水,文脉悠长,地处东北的吉林是多民族省份,多民族聚居格局使得其间的古村落具有多样性特征。未来,应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保护传承利用机制,让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的古村落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全面认识吉林省古村落的类型与核心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家园。吉林古村落遗址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以满族、朝鲜族村落为代表,如延边州龙井市明东村朝鲜族古村落保留着传统草屋、百年大炕与农乐舞传承空间,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遗存着的三合院、影壁墙等满族建筑,它们是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活载体;第二类是深蕴农耕文化的古村落,如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古村落,保留着百余年前土坯房、灌溉水渠与农具作坊,印刻着东北农耕文明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痕迹;第三类是曾起到边境防御作用的古村落,主要分布于吉林东部边境线,如集安市青石镇的古村落,遗存清代边卡遗址、防御壕沟,是东北边疆历史防御体系的见证,具有军事文化研究价值。这些古村落是满族萨满文化、朝鲜族伽倻琴艺术等非遗的“原生场”,是研究东北民族迁徙、边疆开发的实物史料,还是探索长白山、松花江生态系统绵延发展的现实载体。

深入研究探索古村落遗址资源状况和保护利用模式,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具有深远意义。现实发展中,吉林省古村落保护利用仍存在“点状保护”为主、缺乏系统性规划、自然与人为双重侵蚀、保护资金与专业人才匮乏、活态传承断层、保护与开发失衡等情况。如,东北冬季严寒导致古村落建筑木构件腐朽、墙体开裂,夏季暴雨引发地基沉降;城镇化进程中村民拆旧建新、取土建房现象较为常见;具备东北少数民族建筑修缮经验的工匠人数极少,满族榫卯、朝鲜族草编屋顶技艺等传统工艺面临失传;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化,满族说部、朝鲜族农乐舞等非遗传承人群平均年龄偏大,面临“后继无人”风险,可能导致古村落文化“只留建筑、失却灵魂”;部分古村落过度商业化,如引入现代游乐园项目,破坏传统街巷格局;有的走向严格限制开发的另一极端,导致建筑长期闲置而加速破败。未来,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认识,切实肩负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与担当,让乡风乡韵乡愁有地可寻,让乡村历史文脉有处可依。

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守住古村落文化本色。古村落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科学之策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存,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既护好传统建筑,更传承好附着其中的传统文化。对濒危古村落遗址开展抢救性保护,建筑损毁率较大村落优先开展“最小干预性”修复,采用传统工艺更换腐朽木梁、修补屋顶,同步建立数字档案,留存完整信息;对古村落核心区实行整体性保护,禁止现代建筑插入,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色彩与材质等,新建房屋应采用传统形制,如朝鲜族歇山顶、满族青砖灰瓦等;坚持生态协同保护原则,在村落周边划定生态缓冲带,保护与村落共生的山林、溪流,如长白山脚下古村落的人参种植遗址、松花江畔古村落的渔业码头,避免生态破坏间接影响村落存续。

健全利用机制模式,让烟火气在古村落自然升腾。古村落传承利用不能盲目追逐时尚,应坚持“千村千貌”、各美其美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资源禀赋,兼顾不同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适宜地方实际和文化特点的活化利用之路。一是融入非遗、民俗等文化元素,探索文化体验式利用。如在朝鲜族古村落开设伽倻琴制作工坊、辣白菜腌制课堂,在满族村落举办萨满文化展演、满族刺绣体验,让游客亲身参与非遗生产过程;强化节庆文化赋能,依托传统节日,策划传统祭祀、民俗市集、夜间篝火晚会等村落主题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二是“联动”自然景观,开发生态文旅式利用。打造“古村落+生态”文旅线路,如“长白山—朝鲜族古村落—松花江湿地”线路,将古村落作为生态游的“文化驿站”,推出“住传统草屋、品农家菜、观自然景”等深度体验产品;开发“东北民族文化研学营”,设置古村落建筑测绘、非遗技艺研学、边疆历史调研等课程,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深度结合。三是拓展古村落文化传播普及边界,促进数字赋能型利用。运用VR等技术构建古村落“数字孪生体”,开设“云上古村落”板块,让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云上漫游,同时提取古村落建筑元素,如满族影壁墙纹样、朝鲜族窗棂图案与非遗符号,开发文创产品,努力形成“保护—利用—收益—再保护”良性循环,实现 “保护见成效、文化有传承、利用有路径、村民得收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