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农科人才

明彦林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打造高素质新型农科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时提出“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广大涉农高校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顺应发展要求,着力培养能够适应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致力于投身农业现代化的下得去、专业强、留得住的新型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知农爱农”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建设者。培养能够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优秀人才,是涉农类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将理想信念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成为理想信念坚定、视野格局开阔、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支农强农”有为青年。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发挥好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努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大力开展“三农”通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和潜力,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下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大好前景。开好具有“新农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知农爱农”教育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一支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一懂两爱”型人才队伍。第二,加强耕读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养分。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耕读教育已发展为集传统耕读文化理念、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化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通过“耕”与“读”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增强对“三农”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结合学科优势和发展定位,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积极调整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案,使其与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人才相适应,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能力,又拥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热情。

创新育人模式,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三农”人才的关键。涉农院校是培养“三农”人才的主阵地,需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一方面,要完善学科体系构建,以新农科为统领,对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和优化农学、园艺、林学、动物科学等农业类专业,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需求,设置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专业课程,并将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导师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青年关注农业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鼓励他们将新技术积极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此外,要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事业。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农村基层、农业企业等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涉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实习,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农村调研、科技服务、文化下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群众,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青年返乡热情。培养更多高素质知农爱农为农人才,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提振学生基层就业信心,同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三农”人才的全面发展。一是积极引导青年改变就业观念,开展择业辅导,增加就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咨询导向性,引导学生到农村一线就业创业。二是发挥校友示范作用,强化榜样引领,树立一批扎根农村,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的校友为榜样人物,依托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在广大学子中树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择业观念。三是构建大学生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择业教育作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工作部署。新生入学伊始,可以通过“师兄师姐面对面”“榜样讲堂”等方式促进学生服务乡村意识萌芽;低年级在校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助农产品营销大赛等特色比赛;高年级开展广泛的就业择业指导讲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就业典型宣讲,引导和激励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到基层和乡村寻找和实现人生价值。四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标准,注重对青年乡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将青年到乡村实习实训表现、社会实践成果、创新创业项目等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更多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