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传统学科发展逻辑和与现实社会需求间仍存在壁垒,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进一步聚焦数字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的提升,构建学术创新与实践创新并重、与教育强国战略相匹配的教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单向度”向“融合式”转变,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系统融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重塑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并明确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任务是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范式中的固有模式,建立开放、融合、协同的育人新机制。吉林省制定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以“双一流”“双特色”建设为核心目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广大高校应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匹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推动技术创新转化、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广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等举措,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各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以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升高端创新人才的时代素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重塑人才需求格局,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范式,全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帮助学生厚植灵活的思维、执着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高校应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内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工程等为契机,密切留意技术进步对未来高等教育的作用与影响,紧随数字科技前沿,蓄力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强化教师数字技能系统培训,促进教师将“AI+X”模式深度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发“AI+课程”的跨学科课程群,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践基地,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联合AI企业掌握本学科与AI结合的关键技术,设立“AI+X”研究生创新基金,以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研究生人才专业素养的跃升。
建设“文化+”课程体系,厚植高端创新人才的人文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创新能力的来源,不仅在于精深的专业技能,更在于广阔的视野、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度的文化敏捷性。新时代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文化素养作为关键支撑,通过“文化+”课程赋予研究生人才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大力引导学生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创新动能。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挖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及特色,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研究生课程设计中。一方面,打造融合课程,充分挖掘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元素,持续夯实学生的人文根基,帮助其成就更优秀丰富的自我,造就一大批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之栋梁;另一方面,不断延伸文化素养培育空间,搭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和研发基地,引领广大研究生树立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意识,担当好文化传承创新之重任,继而成长为兼具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