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长假结束,学生们忙着返校、准备学习用具并提交作业。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同样没闲着,他们忙着协助孩子赶工甚至直接代劳各类作业,从做手工、画小报到拍视频,家长们直呼“心累”。
超出孩子认知与能力范围的作业,不仅令孩子焦虑厌学,而且成为很多家庭的负担。无奈之下,有些家长四处求助甚至花钱代做,使本应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异化为“学生厌恶、家长受累”的形式主义任务。
有人认为留这些形式主义作业的责任在教师,然而不少教师同样苦不堪言。他们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布置、收集、检查这类“留痕作业”。面对很多明显由家长或商家代劳的作业,也不得不一一应对,相当于“拿一份工资、打两份工”。很多教师对此类形式主义并无好感,但因任务与绩效、评优、职称等挂钩,往往只能委曲求全。
也有人将问题归咎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确实,部分作业来自上级布置,学校为应对考核、避免“挨板子”,只能层层传导压力。教育主管部门有时也为完成其上级指派的任务,会督促学校尽快落实。因此,形式主义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层教育单位对上级官僚主义的应付。若不从上级机关整改做起,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形式主义实践作业弊端的根源,并不在于其形式本身,而在于其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背后折射出的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客观来说,实践类作业如拍视频、制作小报等,若能契合学生年龄特点,本可有效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意识。然而一旦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忽视教育规律,一味追求成果精美、对标评比,极易滑向形式主义。教育是慢的艺术,应重过程才有好结果。若孩子亲手所做略显稚拙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而代做的、精美的反而受到表扬,甚至成为教师或学校评优的“筹码”,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助长了攀比之风,也使这类作业丧失本真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绝不能放任形式主义作业持续侵蚀校园。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21年就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并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当前,更需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的检查、考核与竞赛活动,切实减少源头上的形式主义要求。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把关注点回归到作业的教育本质上来,注重实际育人效果,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好的实践类作业,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有的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完成手工作品,记录过程并分享给家长,既留存了成长纪念,也锻炼了学习与动手能力。去掉形式主义,摒弃功利攀比,让孩子真正享受作业过程、感受知识之美——这样的实践作业,才不会难倒学生、累坏家长,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